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吹笛子的少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吹笛子的少年》(英语: The Fifer or Young Flautist , 法语:Le Joueur de fifre)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 (Édouard Manet),于1866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于巴黎的奥塞美术馆。

爱德华·马奈1832年1月23日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 父亲是巴黎内务部首席法官。从小便喜爱绘画,受身为艺术收藏家的叔父影响,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并立志要成为一位画家。

创作背景

画中描绘的是一位皇家卫队的少年吹笛手。身著军仪队服装,绯红色长裤上的黑色饰条联结了庄严(黑)与热情(红),白色肩带、金色帽饰、扣环、铜扣和铜质套管,则缀饰熠熠生辉的活泼精神。

马奈注重人物个性特征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显示形体。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视平线、轮廓线,否定了三维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其平得像扑克牌一样。[1]

从这幅画中能体会到一种大气庄重的感觉,因马奈的作品吸取了日本浮世绘版画和西班牙绘画的精髓,作品中讲究简练,用色干净单纯。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时期,浮世绘版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流传,很多善于接受国际艺术风格的艺术家都受到其影响,马奈自然也不例外。绘画时采用的单纯色块和优雅的线条,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马奈对西班牙绘画有很高的兴趣,他经常复制和研究该领域的画家的绘画方法 。 《吹笛子的少年》展现了这两点的融合和实践。在这幅作品中,少年的双腿分开而立,腿后的影子非常薄弱但也没有忽略,光线主要集中在少年身上,少年身上的颜色从上到下都很均衡,不论是上衣还是下衣,人物也没有融于背景之中,而是用清晰的轮廓线与背景完整的隔离出来,背景颜色没有明显的方向性,让人乍一看觉得少年浮游在背景之中。

参考资料

  1. 笔墨中国. 每日名画爱德华·马奈:《吹笛少年》. 每日头条. 2019-08-31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