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志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志宏(1897.12.28-1991.2.13),江苏丹徒人,冶金与金属材料专家。中国金属学与金属热处理的带头人之一[1],中国合金钢与铁合金生产的奠基人之一。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物理冶金和钢铁冶炼研究,在开拓中国合金钢及铁合金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为发展中国氧气顶吹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和直接还原炼钢等技术作出贡献,他指导上海铁合金厂用顶底复吹氧气转炉冶炼中、低碳铬铁成功。

人物生平

1897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2月28日,周志宏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家庭。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就读于扬州中学。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进入北洋大学预科,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该校矿冶系主任、美籍教授施勃理(Edwin Sperry)青睐。

1924年(民国十三年),经施勃理推荐,去美国芝加哥炼钢厂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5年(民国十四年)秋,周志宏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学习。

1926年(民国十五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在论文答辩会上,他的才华引起了在该校讲学的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苏佛(AlbertSauveur)的注意,同意他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由苏佛亲自指导。在哈佛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他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亚共析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同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师学位并申请到了海林—介林奖学金。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他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了“钢中魏氏组织形成的冷却条件及形态”的研究。

1928年(民国十七年),揭示了纯铁在高速冷却下形成马氏体的过程。其论文被载入著名的《美国矿冶学报》,周志宏也由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随后,苏佛推荐他到美国国家钢管公司劳伦钢铁厂任研究员。该厂给了他一个关于“消除钢管表面缺陷”的课题。时未经年,厂方主管工程师意外地收到了周志宏的研究报告,惊愕不已,遂另眼相看。不久厂方获悉他执意回国,再三挽留,但被他婉言谢绝。

1929年(民国十八年)秋,周志宏回到祖国,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

1930年(民国十九年),出任兵工署下属的上海炼钢厂厂长。时该厂在外货倾销、内政紊乱的情况下已奄奄一息。他到任后,首先针对该厂的“把头制”进行改革。他亲自修订了工资方案,使有能力、工作好的员工能获得高薪,深得广大员工拥护。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他被派往欧洲检验进口钢材及考察钢铁工业。出国两年间,他在欧洲考察了洛克林、克虏伯、百禄以及普达等著名钢铁厂。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发生,他立即返回祖国,受命筹备汉阳铁厂复工。但日本侵略军迅速进迫武汉,汉阳铁厂等均准备内迁四川,复工计划未能实施。当时兵工署在重庆成立了材料试验处,周志宏任该处技正(总工程师)兼处长,1942年兵工署第二十八厂成立,周兼厂长。

1938年到1946年,他领导的材料试验处和第二十八厂主要研制和生产国防与民用急需的高速钢、冲模钢等合金钢和铁合金。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在周志宏的组织领导下,一座自行制造的400千伏安硅铁炉在第二十八厂安装成功,每月可产硅铁10吨。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又增加了拉丝模具钢、高碳钢毛坯、铬钢、钨钢、弹簧钢、弹子钢等。使第二十八厂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后方的合金钢生产基地。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他应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之聘,筹办该部技术研究所。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周志宏从南京回到上海,等待解放

1958年,他在交通大学兴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研究(如水力学模拟试验、热模拟试验、烟气除尘及其回收试验等)[2]

1962年,将上钢一厂一座5吨侧吹转炉改为氧气顶吹转炉。

1979年,召开的全国第五届政协会上。

1983年,起着手研究金属材料短缺补偿途径的可行性。当时他已年近90,还亲自指导进行直接还原研究直至1989年。

1987年,他捐出自己多年的工资积蓄-2万元充作“周志宏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

1991年2月13日于上海逝世,享年95岁。

视频

周志宏 相关视频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础知识
11金属和金属材料(中) 复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