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哈里 马丁松

哈里·埃德蒙·马丁松 Harry Edmund Martinson,(1904年5月6日-1978年2月11日),生于瑞典南部的朴洛金。作家、诗人。[1]

马丁森的诗,语言抒情,奔放,创新,常有快速的联想,丰富的想象,易于激动的感情和可爱的幽默感。一般不押韵,格律也很自由。

他的形象,感性;他的风格,通常是完全现实或表现主义的。

他的哲学,自然的原始主义,富有深刻的哲理,被誉为“一颗颗小小的珍珠,反映了整个世界”。

1974年,与艾温德·约翰松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早期

1909年,父亲过世。

1910年,母亲离家移居美国。哈里即成为各教区轮流收养的孤儿。

1919年,十五岁当海员,跑遍南美及印度,漂泊无定,浪迹天涯。几年后,由于肺部疾病,他不得不在瑞典上岸,在那里他没有稳定的工作,有时在乡间小路上流浪汉。在马尔默市,年仅21岁的他因流浪被捕。

1926年,以海员生活为题材,创作出版第一本诗集 《鬼船》。[2]马丁松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他的文学天才是在流浪生涯中生发的,因此被称为“文学界的流浪儿”。

1929年,他与阿图尔·隆德克维斯特(Artur Lundkvist),古斯塔夫·桑德格伦(Gustav Sandgren),埃里克·阿斯克伦德(Erik Asklund)和约瑟夫·凯杰格伦(Josef Kjellgren)共同撰写了《五个年轻人》选集,介绍了瑞典现代主义。名声始著。

哈里早期的经历在两本自传小说中和旅行素描描述:

1935年,《开花的荨麻》

1936年,《出路》

1932年,《无目的旅程》

1933年,《开普告别》。

哈里·马丁松经典语录

可怜的内向的灵魂其实他的最深处总是对那些没有能够亲自去过的地方怀着一股如饥似渴的情愫。

而几千年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并没有把人们的那种有牧民族的冲动统统仰制住了。

时而不实它会像飘忽不定的鬼火一般从心中窜了起来,那是一种因为害怕个性人格被大地之苍茫所以掩没的恐惧感,一种不甘心于株守家园而想要出去见见世面的挣扎。[3]

诗作

出海

你觉得春天或夏天仅仅像一阵微风

漂流的佛罗里达海藻有时在夏天开花

春夜里一只鹈鹕朝著荷兰飞去

(北岛 译)[4]

著名诗作

1945年,《帕萨德》(“贸易之风”),这是一本诗集。

著名小说

1948年,《路》,这本小说同情地研究了流浪汉和其他社会流浪者的生活。

史诗歌剧

1956年,《阿妮亚拉》(Aniara),一部关于太空旅行的史诗。该航天器在穿越太空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随后便无目的地漂浮。

1959年,由卡尔·比格·布隆达尔(Karl Birger Blomdahl)创作为一部成功的歌剧。被描述为人类脆弱和愚蠢的史诗故事。

家庭

1929年,与瑞典著名的作家莫阿·马丁森(Moa Martinson)结婚。

1940年,莫阿因对他缺乏政治承诺的批评而离婚。

1942年与英格丽·林德兰茨(Ingrid Lindcrantz)结婚。

他们育有一个女儿伊娃(Eva),三个儿子。

荣誉

1949年,获选成为瑞典学院成员的第15席。是第一位当选的自学成才,工人阶级作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1949年)

挽歌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悲剧性

1978年2月11日,哈里·马丁松在卡罗林大学医院以剪刀剖腹自杀。[5]

2004年,在瑞典各地庆祝了马丁森诞辰100周年。

争议

1974年,艾文德·约翰逊(Eyvind Johnson)和马丁森(Martinson)共同入选诺贝尔奖,这引起了极大争议,因为两者都是诺贝尔奖评委。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索尔·贝娄(Saul Bellow)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都是当年最受欢迎的候选人。

敏感的马丁森(Martinson)获奖后,很难应付1970年代的批评,并试图用一把剪刀自杀。

名言通 - 哈里·马丁松经典语录</ref>

主要作品

诗集

《现代抒情诗集─词华集》

《流浪者》

《信风》

小说

《麻花开时》

《外出游历》

《道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