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兰」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唐兰先生,于190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在二十年代就精研了《说文》《尔雅》等典籍,三十年代著…”)
 
NML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唐兰先生,于190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在二十年代就精研了《说文》《尔雅》等典籍,三十年代著有《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对古文字研究造诣很深,贡献大。四十年代专门研究过战国文字和战国史,对我国古代史有独创的见解。1974年发表了《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1979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唐兰
 +
| 圖像    = [[File:T01b2fda5eda7bf6212.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b2fda5eda7bf6212.jpg?size=281x400 原图链接]]]
 +
| 圖像說明 = 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
 +
| 出生日期 = 1901年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
| 職業    = 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
 +
| 知名原因 =
 +
| 知名作品 = 《古文字学导论》</br>《中国文字学》</br>《黄帝四经》</br>《战国纵横家书》</br>《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
 +
}}
 +
 
 +
'''[[ 唐兰]]''' 先生,于190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在二十年代就精研了《[[ 说文]] 》《[[ 尔雅]] 》等典籍,三十年代著有《古文字学导论》、《[[ 中国文字学]] 》,对古文字研究造诣很深,贡献大。四十年代专门研究过[[ 战国文字]] 和战国史,对我国古代史有独创的见解。1974年发表了《[[ 黄帝四经]] 》、《[[ 战国纵横家书]] 》、《春秋事语》、《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1979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
 +
 
 +
== 人物生平 ==
 +
 
 +
唐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浙江嘉兴市秀水兜。民国初年卒业于商业学校,曾学医、学诗词,复就学于无锡国学专修馆,遂发愤治小学,先研读《说文解字》,后渐及群经。
 +
 
 +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著《说文注》四卷,后渐致力于青铜器款识及甲骨文字研究,[[曾直]]接受教于[[罗振玉]]、[[王国维]],并获称赞。
 +
 
 +
30年代初,授课于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至京,代[[顾颉刚]]先生讲《尚书》于[[燕京]]、北京两大学,后讲金文及古籍新证,又代[[董作宾]]先生讲甲骨文字,并应聘在师范、辅仁、清华、中国诸大学讲授[[古文字学]]及诗、书、三礼。
 +
 
 +
1936年受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日寇侵华,北平沦陷,辗转至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后方研究条件很差,但先生授课之余仍坚持不懈进行学术研究,成果迭出。
 +
 
 +
1940年任中文系教授,同时任西南联大中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抗日战争胜利,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先生继续担任北大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其40年代所著《中国文字学》一书,[[曾礼]]先生评价"是在掌握新资料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崭新的、理论更严密的、方法更科学的文字学体系的一部代表作品"。"他提出的文字学理论,对于使文字学与[[音韵学]]、[[训诂学]]相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时对文字改革也付出了很大精力。
 +
 
 +
1949年后,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理主任。1952年调入故宫博物院,曾先后任设计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列部主任、美术史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并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史学会理事、市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
 
 +
唐兰先生是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终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论著甚丰,对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代史学等诸多领域都造诣很深,且治学严谨,学术创见甚多,对所及领域均有很大贡献。先后发表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春秋战国是封建割据时代》、《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等在学术界举足轻重的论文50余篇,著述之多,罕与伦比。
 +
 
 +
1953年至1972年,唐兰先生数次将收藏铜器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
 +
 
 +
1959年起当选为第二、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1978年任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理事,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月逝世。
 +
 
 +
== 人物事迹 ==
 +
 
 +
[[File:T01817bfbf1fa02e087.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817bfbf1fa02e087.jpg 原图链接]]]
 +
1917年从中医陈仲南学医,后在城区项家漾开设景兰医院。这一时期还曾从上海陈蝶仙主办的韧园编译社学习诗文。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1923年毕业考获第一。后与[[王国维]]相识,在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方面得到王国维的指导。1924-1930年在天津周家渊家当家庭教师。
 +
 
 +
1929年在天津主编《商报》文学周刊及《将来》月刊。1930年离津去沈阳任[[辽宁省教育厅]]编辑,协助编纂《[[辽海丛书]]》。1931年入东北大学任讲师,同年10月后在北京大学代[[顾颉刚]]讲授《尚书》,同时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考》。
 +
 
 +
早年学医,后就学于江苏无锡国学专修馆。在上海曾得到王国维的指导,开始研究甲骨文和金文。
 +
 
 +
1931年在沈阳首创用自然分类法整理[[古文字]],对甲骨的文字考释,曾有突出的贡献,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青铜器专家和先秦史学家。同时对美术史也颇有研究,先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
 +
 
 +
1952年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曾任美术史部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国文字学]]》《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等,唐氏精于小学,故擅长篆书,用笔方健,出于[[汉篆]],与秦篆圆婉稍异。
 +
 
 +
== 唐兰故居 ==
 +
 
 +
[[唐兰故居]]房屋片面呈长方形,原由大门、小天井、楼屋、厢房、小平房、及小院子所组成。除大门已拆除外,其余保持原貌,今室内还保存着唐兰生前用过的木橱、书桌、椅子、茶几等物。唐兰曾于1952年、1956年、1962年三次来故乡探亲,住在故居。
 +
 
 +
在嘉兴市秀城区秀水兜106号,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唐兰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
 +
 
 +
== 个人成就 ==
 +
 
 +
[[File:T01bbf1f0e0a0bda6d1.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bbf1f0e0a0bda6d1.jpg 原图链接]]]
 +
1921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讲师。1925年任[[故宫博物馆]]专门委员。1939年至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任副教授。翌年任教授及文科研究所导师,讲授《六国铜器》、《甲骨文字》、《[[古文字学]]》、《说文解字》、《[[尔雅]]》、《战国策》及《唐宋诗词》等。193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代理中文系主任。建国后,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理主任,并应故宫博物院之聘兼任设计员。
 +
 
 +
1952年任[[中国历史学会]]候补理事,并调故宫博物院,先后任设计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列室主任、美术史部主任、副院长等。
 +
 
 +
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
 
 +
1956年受文化部委派访问芬兰和瑞典。在芬兰以《中国艺术的发展》为题发表讲演。同年,他组织五省市出土文物展览,指导工作人员编制展览图录,并亲自撰写了前言。
 +
 
 +
1959年,故宫博物院将原陈列于东六宫的历代艺术综合陈列馆与"三大殿"里的古代艺术陈列合并为历代艺术馆,移置于紫禁城的中心部位--[[保和殿]]及东西[[两庑]],唐兰亲自撰写陈列大纲和总说明。同年起先后任北京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
 +
 
 +
1961年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
 +
 
 +
196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
 
 +
1978年任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团访问香港,与当地文化界进行学术交流。同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
 
 +
1979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故宫博物院党委根据他多年夙愿,追认为中共党员。
 +
 
 +
== 个人贡献 ==
 +
 
 +
唐兰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50余年,涉及广泛的学术领域,建树颇多。在[[古文字学]]方面,不仅考释出很多难识的字,而且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如对照(或比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使古文字研究摆脱了过去那种猜谜[[射覆]]式的主观臆想,走上了比较科学的轨道。
 +
 
 +
在文字学方面,主张文字学应从音韵和训访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反对把文字学的研究仅仅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的一种工具。唐兰提出[[三书说]]:形符(象形)、[[意符]]([[象意]])、[[声符]](象声),突破了《说文》体系。唐兰还主张用拼音字母和部分汉字组成新文字,代替现行文字。在古文字的分类中提出较为科学的自然分类法,打破《说文》归纳的五百四十部分类法。
 +
 
 +
在古代史研究方面,主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应在西周、春秋之交。对商、夏、周纪年的推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亦有独到的论点。总之,主张应把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
 
 +
此外,对于[[音韵学]]、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唐兰一生著作繁富,重要专著除本志《著作目录》篇已记载的有《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等外。
 +
 
 +
建国后唐兰曾三次回故乡与亲友叙旧,对嘉兴的建设一直关心。晚年寄给故乡亲友的诗中说:"[[华族]]终当迈现代,食芹常欲献区区",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爱乡之倩。其故居在市城秀水兜,保存完好。
 +
 
 +
== 个人作品 ==
 +
 
 +
唐兰一生著作繁富,重要专著除本志《著作目录》篇已记载的有《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等外,重要论文还有《敦煌所出汉人书太史公记残简跋》、《切韵中所见隋唐以前韵母考》、《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考》、《古乐器小记》、《理想中之商周器物著录表》、《陈常陶釜考》、《论古无复辅音凡来母字古读如泥母》、《智君子鉴考》、《天垠阁甲骨文存》、《韵英》、《虢季子白盘的制作时代和历史价值》、《郏县出土的铜器群》、《在甲骨文中所见的一种已经遗失的中国古代文字》、《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的问题》、《春秋战国是封建割据时代》、《初探》、《从大汉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时代》等180篇

於 2018年12月9日 (日) 01:06 的修訂

唐蘭
文字學家、金石學家、歷史學家
出生 190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文字學家、金石學家、歷史學家
知名作品 《古文字學導論》
《中國文字學》
《黃帝四經》
《戰國縱橫家書》
《西周青銅器銘文史征》。

唐蘭先生,於1901年出生於浙江嘉興,是我國著名的文字學家。他在二十年代就精研了《說文》《爾雅》等典籍,三十年代著有《古文字學導論》、《中國文字學》,對古文字研究造詣很深,貢獻大。四十年代專門研究過戰國文字和戰國史,對我國古代史有獨創的見解。1974年發表了《黃帝四經》、《戰國縱橫家書》、《春秋事語》、《西周青銅器銘文史征》。1979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唐蘭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生於浙江嘉興市秀水兜。民國初年卒業於商業學校,曾學醫、學詩詞,復就學於無錫國學專修館,遂發憤治小學,先研讀《說文解字》,後漸及群經。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即著《說文注》四卷,後漸致力於青銅器款識及甲骨文字研究,曾直接受教於羅振玉王國維,並獲稱讚。

30年代初,授課於東北大學,"九·一八"事變後至京,代顧頡剛先生講《尚書》於燕京、北京兩大學,後講金文及古籍新證,又代董作賓先生講甲骨文字,並應聘在師範、輔仁、清華、中國諸大學講授古文字學及詩、書、三禮。

1936年受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日寇侵華,北平淪陷,輾轉至昆明,入西南聯合大學任中文系副教授。抗日戰爭期間,後方研究條件很差,但先生授課之餘仍堅持不懈進行學術研究,成果迭出。

1940年任中文系教授,同時任西南聯大中的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抗日戰爭勝利,北京大學遷回北平,先生繼續擔任北大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其40年代所著《中國文字學》一書,曾禮先生評價"是在掌握新資料和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嶄新的、理論更嚴密的、方法更科學的文字學體系的一部代表作品"。"他提出的文字學理論,對於使文字學與音韻學訓詁學相分離,成為一門獨立發展的學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時對文字改革也付出了很大精力。

1949年後,仍任北京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代理主任。1952年調入故宮博物院,曾先後任設計員、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列部主任、美術史部主任、副院長等職,並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北京史學會理事、市政協委員等社會職務。

唐蘭先生是著名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青銅器專家。他終生從事教學及學術研究,論著甚豐,對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古代史學等諸多領域都造詣很深,且治學嚴謹,學術創見甚多,對所及領域均有很大貢獻。先後發表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年代問題》、《春秋戰國是封建割據時代》、《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器問題的初步研究》等在學術界舉足輕重的論文50餘篇,著述之多,罕與倫比。

1953年至1972年,唐蘭先生數次將收藏銅器等文物捐獻故宮博物院。

1959年起當選為第二、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1978年任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理事,並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1月逝世。

人物事跡

1917年從中醫陳仲南學醫,後在城區項家漾開設景蘭醫院。這一時期還曾從上海陳蝶仙主辦的韌園編譯社學習詩文。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3年畢業考獲第一。後與王國維相識,在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方面得到王國維的指導。1924-1930年在天津周家淵家當家庭教師。

1929年在天津主編《商報》文學周刊及《將來》月刊。1930年離津去瀋陽任遼寧省教育廳編輯,協助編纂《遼海叢書》。1931年入東北大學任講師,同年10月後在北京大學代顧頡剛講授《尚書》,同時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白石道人歌曲旁譜考》。

早年學醫,後就學於江蘇無錫國學專修館。在上海曾得到王國維的指導,開始研究甲骨文和金文。

1931年在瀋陽首創用自然分類法整理古文字,對甲骨的文字考釋,曾有突出的貢獻,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青銅器專家和先秦史學家。同時對美術史也頗有研究,先後任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校教授。

1952年調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曾任美術史部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副院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有《中國文字學》《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等,唐氏精於小學,故擅長篆書,用筆方健,出於漢篆,與秦篆圓婉稍異。

唐蘭故居

唐蘭故居房屋片面呈長方形,原由大門、小天井、樓屋、廂房、小平房、及小院子所組成。除大門已拆除外,其餘保持原貌,今室內還保存着唐蘭生前用過的木櫥、書桌、椅子、茶几等物。唐蘭曾於1952年、1956年、1962年三次來故鄉探親,住在故居。

在嘉興市秀城區秀水兜106號,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唐蘭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代。

個人成就

1921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國大學講師。1925年任故宮博物館專門委員。1939年至昆明入西南聯合大學任副教授。翌年任教授及文科研究所導師,講授《六國銅器》、《甲骨文字》、《古文字學》、《說文解字》、《爾雅》、《戰國策》及《唐宋詩詞》等。1935年任北京大學教授,次年代理中文系主任。建國後,仍任北京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代理主任,並應故宮博物院之聘兼任設計員。

1952年任中國歷史學會候補理事,並調故宮博物院,先後任設計員、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列室主任、美術史部主任、副院長等。

1954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

1956年受文化部委派訪問芬蘭和瑞典。在芬蘭以《中國藝術的發展》為題發表講演。同年,他組織五省市出土文物展覽,指導工作人員編制展覽圖錄,並親自撰寫了前言。

1959年,故宮博物院將原陳列於東六宮的歷代藝術綜合陳列館與"三大殿"里的古代藝術陳列合併為歷代藝術館,移置於紫禁城的中心部位--保和殿及東西兩廡,唐蘭親自撰寫陳列大綱和總說明。同年起先後任北京市第二、三屆政協委員。

1961年任北京市歷史學會理事。

1963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78年任中國古文字學術研究會理事,曾隨中國出土文物展覽團訪問香港,與當地文化界進行學術交流。同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79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故宮博物院黨委根據他多年夙願,追認為中共黨員。

個人貢獻

唐蘭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50餘年,涉及廣泛的學術領域,建樹頗多。在古文字學方面,不僅考釋出很多難識的字,而且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如對照(或比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歷史考證法,使古文字研究擺脫了過去那種猜謎射覆式的主觀臆想,走上了比較科學的軌道。

在文字學方面,主張文字學應從音韻和訓訪學中分出,成為一門獨立發展的學科。反對把文字學的研究僅僅作為其他學科研究的一種工具。唐蘭提出三書說:形符(象形)、意符(象意)、聲符(象聲),突破了《說文》體系。唐蘭還主張用拼音字母和部分漢字組成新文字,代替現行文字。在古文字的分類中提出較為科學的自然分類法,打破《說文》歸納的五百四十部分類法。

在古代史研究方面,主張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分期應在西周、春秋之交。對商、夏、周紀年的推算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對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亦有獨到的論點。總之,主張應把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有機地聯繫起來。

此外,對於音韻學、詩詞、繪畫、書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唐蘭一生著作繁富,重要專著除本志《著作目錄》篇已記載的有《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等外。

建國後唐蘭曾三次回故鄉與親友敘舊,對嘉興的建設一直關心。晚年寄給故鄉親友的詩中說:"華族終當邁現代,食芹常欲獻區區",充分表達了他的愛國愛鄉之倩。其故居在市城秀水兜,保存完好。

個人作品

唐蘭一生著作繁富,重要專著除本志《著作目錄》篇已記載的有《殷虛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等外,重要論文還有《敦煌所出漢人書太史公記殘簡跋》、《切韻中所見隋唐以前韻母考》、《白石道人歌曲旁譜考》、《古樂器小記》、《理想中之商周器物著錄表》、《陳常陶釜考》、《論古無複輔音凡來母字古讀如泥母》、《智君子鑒考》、《天垠閣甲骨文存》、《韻英》、《虢季子白盤的製作時代和歷史價值》、《郟縣出土的銅器群》、《在甲骨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農器問題的初步研究》、《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的問題》、《春秋戰國是封建割據時代》、《初探》、《從大漢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化的時代》等18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