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才常」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唐才常(1867年1900年),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與譚嗣同同鄉,早年就讀於…”)
 
行 1: 行 1:
 唐才常 [[1867年]] ~[[1900 ]] ),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與[[譚嗣同]]同鄉,早年就讀於長沙校經書院、岳麓書院及武昌兩湖書院。戊戌政變失敗,痛摯友譚嗣同殉難,赴日後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接触。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之亂,才常在上海與沈藎、畢永年等组织“正气会”,對外託名“東文譯社”,后改名为“自立会”,自任总司令;七月一日,在上海張園邀集維新人物,召開“中國國會”(又名中國議會),由葉浩吾主席,宣布:「不認通匪矯詔之偽政府」「保全中國自主」等事項;並由[[容閎]]以英文起草對外宣言,謂「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會中推舉容閎、[[嚴復]]為正副會長,才常任總幹事,參加者八十餘人,孫寶瑄、汪康年、章太炎、畢永年等與焉。會後決定自立軍分七路大舉,原定七月十五日起事,因保皇會匯款不至,擬延於二十九日發難。但因倉卒起義而失敗。張之洞對於唐才常和自立軍的活動早有所聞,唐才常肄業於兩湖書院,算是他的門生,後有理髮師向都司告密,張之洞派兵搜索,才常與林圭、田邦璿等二十餘人被逮捕。才常被捕後,告訴張之洞說:「此才常所為,勤王事,酬死友,今請速殺!」並獄中題詩「賸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於七月二十八日晚就義,同難者共十一人,懸才常首級於漢陽門。有《唐才常集》。
+
[[File:唐才常.jpg | thumb | 300px | 唐才常 <br> [https://read01.com/ajdL2A.html#.XGEmry33UlI 原圖鏈接]  ]]
 +
 
 +
'''唐才常'''(1867年~1900 年),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 湖南]] 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與[[譚嗣同]]同鄉,早年就讀於長沙校經書院、岳麓書院及武昌兩湖書院。戊戌政變失敗,痛摯友譚嗣同殉難,赴日後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接触。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之亂,才常在上海與[[ 沈藎]] [[ 畢永年]] 等组织“正气会”,對外託名“東文譯社”,后改名为“自立会”,自任总司令;七月一日,在上海張園邀集維新人物,召開“中國國會”(又名中國議會),由葉浩吾主席,宣布:「不認通匪矯詔之偽政府」「保全中國自主」等事項;並由[[容閎]]以英文起草對外宣言,謂「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會中推舉[[ 容閎]] 、[[嚴復]]為正副會長,才常任總幹事,參加者八十餘人,[[ 孫寶瑄]] [[ 汪康年]] [[ 章太炎]] [[ 畢永年]] 等與焉。會後決定自立軍分七路大舉,原定七月十五日起事,因保皇會匯款不至,擬延於二十九日發難。但因倉卒起義而失敗。[[ 張之洞]] 對於唐才常和自立軍的活動早有所聞,唐才常肄業於[[ 兩湖書院]] ,算是他的門生,後有理髮師向都司告密,張之洞派兵搜索,才常與林圭、田邦璿等二十餘人被逮捕。才常被捕後,告訴張之洞說:「此才常所為,勤王事,酬死友,今請速殺!」並獄中題詩「賸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於七月二十八日晚就義,同難者共十一人,懸才常首級於漢陽門。有《唐才常集》。

於 2019年2月11日 (一) 15:42 的修訂

唐才常
原圖鏈接

唐才常(1867年~1900年),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與譚嗣同同鄉,早年就讀於長沙校經書院、嶽麓書院及武昌兩湖書院。戊戌政變失敗,痛摯友譚嗣同殉難,赴日後與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等人接觸。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之亂,才常在上海與沈藎畢永年等組織「正氣會」,對外託名「東文譯社」,後改名為「自立會」,自任總司令;七月一日,在上海張園邀集維新人物,召開「中國國會」(又名中國議會),由葉浩吾主席,宣布:「不認通匪矯詔之偽政府」「保全中國自主」等事項;並由容閎以英文起草對外宣言,謂「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會中推舉容閎嚴復為正副會長,才常任總幹事,參加者八十餘人,孫寶瑄汪康年章太炎畢永年等與焉。會後決定自立軍分七路大舉,原定七月十五日起事,因保皇會匯款不至,擬延於二十九日發難。但因倉卒起義而失敗。張之洞對於唐才常和自立軍的活動早有所聞,唐才常肄業於兩湖書院,算是他的門生,後有理髮師向都司告密,張之洞派兵搜索,才常與林圭、田邦璿等二十餘人被逮捕。才常被捕後,告訴張之洞說:「此才常所為,勤王事,酬死友,今請速殺!」並獄中題詩「賸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於七月二十八日晚就義,同難者共十一人,懸才常首級於漢陽門。有《唐才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