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海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海镇是在河北省唐山市国营柏各庄农场基础上建立的农垦体制镇,总面积59.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594人(2017年) ,从业人员4.26万人,其中职工3.34万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南端,地处环渤海、环京津交汇地带,北纬39°07′43″至39°27′23″,东经118°12′12″至118°43′16″。南临渤海,北依唐山,西望津京,东靠京唐港,是正在开发建设的20万吨级曹妃甸深水大港的直接腹地。距北京220公里,天津120公里,唐山55公里,京唐港30公里,秦皇岛150公里,天津港120公里。[1]

历史沿革

唐海镇境,商属孤竹,春秋时属无终和山戎,战国为燕地,秦属右北平郡和辽西郡,西汉为右北平郡昌城、夕阳地,东汉并少阳、昌城为海阳。北齐省海阳入肥如。三国、魏、晋基本因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省肥加入新昌,十八年(598年)新昌更名卢龙。唐贞观置石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置马城,辖县域大部。辽天赞析卢龙山南地置滦州,领义丰、马城、石城。金代县境西部属中书省大都路蓟州丰润县,东部为永平路滦州义丰、马城县。元至元四年(1267年)省马城入义丰。明代分属顺天府丰润县和永平府滦州义丰县。洪武二年(1369年)裁义丰入滦州。清初仍袭明制,将原京师地改为直隶省,府县未变。康熙五年(1666年),遵化成为直隶州,丰润属之。至此县境西部属直隶省遵化州丰润县,东部为永平府滦州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次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3年裁撤府州,一律称县,今境分属直隶丰润县和滦县。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遂属河北省丰润县和滦县。

1935年,日本侵略者利用汉奸,在通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丰、滦均在其中。1937年河北省沦陷后建立日伪政权。县境属冀东道尹公署。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政权。县境为晋、察、冀边区冀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曾先后分属丰滦迁联合县,迁滦卢联合县,丰滦、滦卢联合县等。1945年初,丰滦、滦卢合组唐滦特区,同年5月因遭敌破坏而重建丰滦办事处。1946年5月冀东行署调整区划,撤销丰滦办事处,建立丰南县佐公署。并把滦县境域分建成滦南、滦北、滦西3个办事处。同年7月,丰南、滦南均成县。至此,县境西部属丰南县,东部属滦南县。1954年滦南并滦县,丰南并丰润,县境分属丰润和滦县。另外东北部少数村庄曾属乐亭县管辖。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华北驻屯军为补给粮秣,从1941年开始,在今第一农场境域建立"华北垦业股份有限公司滦县农场"。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冀热辽区第十七专署,接收了华北垦业股份有限公司滦县农场,更名为冀热辽区第十七专署解放农场,同年底改称冀东区第十七专署解放农场。1946年5月,冀东区第十七专署改为第十三专署,第十七专署解放农场随称第十三专署解放农场,同年底曾一度被军队占领。1948年,该地再次解放,原第十三专署解放农场由滦南县人民政府接管,改称滦南县解放农场。1949年7月,滦南县解放农场收归华北局农业部,改称华北局农业部津沽区农垦管理局柏各庄区农场。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接收了柏各庄区农场,改名为渤海区农垦管理局柏各庄区农场。1951年7月,柏各庄区农场改称柏各庄合作农场。1953年1月,柏各庄合作农场下放给河北省管理,又改称河北省柏各庄合作农场。1954年2月,柏各庄合作农场更名为柏各庄机械农场。

1955年底,经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批准,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滦县南部地区建立大型国营农场,并借用沿海较大村镇----柏各庄之名,定称"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隶属河北省农业厅。1956年1月正式动工兴建,农场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农垦企业,兼有部分地方行政职能。农场设总场场部,初辖4个分场。1958年基本完成建场任务。1959年10月21日,经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柏各庄农场改为唐山市柏各庄区,建立了区政府,隶属唐山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6月,撤销唐山市柏各庄区建制,恢复国营柏各庄农场,接受唐山专署和丰南县双重领导。1963年5月柏各庄农场党委改归唐山地委领导,行政业务归河北省农垦局领导。

1968年6月18日,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改为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行使县一级权力。1982年12月26日,河北省农垦局[80]冀垦字第53号文批准,在柏各庄农垦区建立"河北省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与柏各庄农垦区实行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1982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出[82]国函字211号文件,正式批准柏各庄农垦区改建唐海县。同年10月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冀政[82]208号文件,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唐海县的通知。1983年10月17日,中共唐山市委组织部以市组[83]58号文件下发了"关于组建唐海县筹建小组的通知",并派出建县工作组,负责筹建唐海县。1983年11月29日召开唐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2月1日选举出县长、副县长,唐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唐山市。1985年1月1日,撤销"河北省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唐海县实行县管农场体制,仍保留"国营柏各庄农场"名称。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唐海县,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将唐山市丰南区的滨海镇、滦南县的柳赞镇划归唐山市曹妃甸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唐海镇垦丰大街23号。唐山市曹妃甸区规格为副地级,行政区划包括原来的唐海县全境、曹妃甸工业区、生态城、柳赞镇(原属滦南县,2010年1月1日起改由曹妃甸新区实行整体托管,唐海县代管)、滨海镇(原属丰南区,由南堡经济开发区代管.[2]

地理位置

面积

唐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部。南至渤海北岸,北邻滦南县,西部与丰南区接壤,东部与乐亭县相连。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就驻地唐海镇,位于县境中偏北部,距唐山市55公里,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367公里。距天津市120公里,距秦皇岛市150公里。县境地理坐标为北纬39°07'43"一39°27'23",东经118°12'21"一118°43'16"。东西广45公里,南北袤37公里,镇界周长136公里,土地总面积725平方公里。镇境版图形状近似三角形,但边界线不整齐,与邻县互嵌。西北部的第六农场几乎被丰南区、滦南县环绕。东部的第九农场被滦南县属地分切,成为"飞地"。全县海岸线总长9.1公里。

河流

镇境东有小青河,是唐(海)、乐(亭)之界;西有沙河挨县域西北角而过。中部有溯河、青龙河、双龙河,皆由北向南穿填入海。唐海镇有达京山铁路的两条主干公路。 由县驻地西北行经丰南区境直达唐山。 由县驻地东北行,经滦南县可达滦县火车站。另有两条西南行油路,分别抵达滦南县南堡渔港码头和丰南县的尖坨子火车站。

气候

唐海镇南临渤海,海岸线长9.1公里。位于唐海镇南部30公里处的海岛--曹妃甸,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其内地平坦辽阔,自北向南由冲击平原、滨海平原、潮间带滩涂构成。滦河水系河流、干渠共9条经过县境,流入渤海。属东部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自然资源

唐海镇自然资源丰富,南部沿海盛产对虾、河豚、文蛤等海产品,内陆是"小站稻"、河蟹、淡水鱼、畜禽、水果等的重要产地。地下资源石油、天然气、地热能源储量尤为丰富。位于境内的冀东油田建设给唐海工业生产注入了无限活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为工业生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3]

经济概况

综述

全镇辖 16个农业村队、7个居委会,25家工、建、交、商企业,固定资产5.5亿元,是集农、林、牧、副、渔、工、建、交、商为一体,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县城镇。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639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0万元,引进内资880万元,完成区域实交税金总额1795.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7元。

唐海镇农业在大规模开发改造中,不断向产业化、外向化迈进,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全面发展。水稻平均单产9870公斤/公倾,最高单产12800公斤/公倾,创全国北方单季,单产最高记录。全县人均产量1.46吨,居河北省之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农业

通过实施"一带四区"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3.5万亩耕地,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万亩,棉花、玉米等旱作物种植面积1.9亩;淡水养殖面积3179亩,全部实现精养;畜牧业发展迅速,养殖户达472户,生猪存栏7146头,牛存栏114头,羊存栏1335只,鸡出栏68500只,全镇实现畜牧产值681万元。

工业

全镇25家国有工建交商企业已完成改制20家,通过改制,盘活存量资产2亿元,吸引增量投入2400万元。海丰纸业、龙海用呢等骨干企业积极加强产品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镇20家改制企业中有14家步入了产销两旺快速发展之路。个体私营,全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359户和142家,注册资金78179万元,从业人员8027人,实现产值、营业收入13.3亿元,注册资金超50万元的私营企业大户发展到83户。

食品基地

1994年唐海被国务院确定为绿色食品基地县,"柏各庄"大米、"天源"精制免淘米等享誉海内外,并在全省首批取得绿色食品标志权。新开发的香米、黑米等新品种,投放市场后,倍受消费者欢迎,为唐海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水产养殖

唐海水产养殖面积9447公倾,其中淡水养殖面积3400公倾,海水养殖面积4200公倾,淡水养殖品种主要有各类淡水鱼、河蟹、甲鱼等。鲫鱼、草鱼、鲤鱼、梭鱼、白鲳鱼、罗非鱼、甲鱼等远销京津唐等大城市,河蟹销往全国各地。海水养殖最高年产达1万吨,其中唐海对虾养殖曾创年产、单产、规格、效益、创汇、亲虾越冬六项全国第一,"拓洋"牌对虾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权。近年来,又先后引进斑节对虾、南美白虾、日本车虾、河豚鱼等新产品试养成功,其中河豚鱼已开始大面积养殖,年产量达到200吨。[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