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唢呐

增加 9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短“嫲”长,“公”细“嫲”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嫲吹”的发音低而浑厚。
 
====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朱载堉 ]] 还担当沁阳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流传着“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有不同。
====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 [[ 四川省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哨由大竹县当地燕麦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县特产的罗汉竹制作,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可活动和装卸; 如今的大竹竹唢呐为6孔,五音阶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为民俗瑰宝。
==演奏技巧==
 
===音域音色===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呼吸方法===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乐的基本功之一。一般常说“气足音满”,这就是说足够的气息是“音满”的基础。
比较好的呼吸方法是“丹田呼吸法”,在吸气时,小腹向里收缩,胸部的肋骨向外扩张; 吸气时,用小腹的动作来控制呼气的急缓。吹唢呐一般是吸气要快、要多; 而突起时却要慢、要少,要讲究利用腹部动作去控制气息,使它符合演奏乐曲的需要。
练习呼吸时应注意三点:
===演奏技法===
 
1、 循环换气法
循环换气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音时才使用。它的方法是: 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鼻子吸气时两肋鼓起,小腹往里收缩,使气息向上运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压力把气息送到口腔内; 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里的气息逐渐往外排出,随着吐气,小腹肌肉也逐渐放松。吸进第二口气时再重复上述同样的过程。要注意在第一个过程最后,要不等控制在口腔里的气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进第二口气,这样才使两个过程之间衔接得非常连贯,听不出换气的痕迹,很好地保持长音的持续。在初练这种呼吸法的时候,可先准备一根芦苇和一碗水,然后将芦苇管插在碗里,并按照上述循环换气的方法往芦苇里吹气,直练到水里能连续不断地冒泡,方法基本上就对了。这样练好之后再唢呐上进行练习,练时先吹第八孔音,然后再练习其他音。
2、 气颤音
气颤音是一种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演奏法是: 吸足一口气,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其效果如弦乐上的揉弦。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区别。一般常用于长音,有时它的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
3、齿颤音
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在音符号“~”上加“齿”字来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音。这种齿颤多用于吹奏戏曲、曲艺和民间风 格浓厚的乐曲中。它可以分为硬颤和软颤两种:硬颤是用牙齿直接接触哨根,软颤则把嘴唇垫在牙齿和哨根之间。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 匀。
4、指颤音
===定调方法===
 
唢呐在传统的定调方法里,是以使用的乐器为依据的。不论尺寸长短或木管粗细,一律以全按(把所有的音孔都按上,也就是筒音)称为“本调”。这是所有演奏唢呐的同志所共同熟悉的一种基本调名。更由于它是初学者必用的调子,所以在民间艺人的术语里叫做“本学”。
===注意事项===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
==社会影响==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
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传统唢吶及其应用==
== 传统唢吶 及其应 的按孔则是椭圆形,采 ==[[七孔律]]。
传统唢吶 #宫廷乐:包括以仪式为主 按孔则是椭圆形,采 [[雅乐]]以及 于军队或表达皇帝气势用的[[ 七孔律鼓吹乐]]之中。
#宫廷乐:包括以仪式为主的[[雅乐]]以及用于军队或表达皇帝气势用的[[鼓吹乐]]之中。
#[[戏曲]]伴奏:中国北方、西南方的剧种为然伴奏中都会用到唢吶,[[京剧]]中也有少数的戏会用到唢吶。
 
#[[鼓吹乐]]、[[吹打乐]]等器乐演出:鼓吹乐指以唢吶等管乐为主奏,[[打击乐]]伴奏的演出方式,最有名的乐种是[[山东鼓吹]];吹打乐为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一同的演出,比较有名的乐种如象是[[十番锣鼓]]、[[浙东锣鼓]]等。这类器乐的演出多在各种节庆或地方[[集市]]时出现。
 
#[[歌舞乐]]:用于民间歌舞的伴奏,例如南方的采茶歌舞、北方的[[秧歌]]。常用在节庆及丰收等场合。
 
#其他类型[[器乐]]曲:如[[潮州音乐]]、[[北管音乐]],[[客家汉乐]]、 [[广东音乐]]等。
 
#婚丧喜庆:[[婚嫁]]迎娶、[[超渡]]法事时伴奏之用。
== 唢吶曲选录 == *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在北方各地都有不同版本。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后来唢呐名家 [[ 任同祥 ]] 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华彩乐句,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的长音演奏技巧,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 全家福,唢呐曲独奏曲,用豫北安阳地区的民间戏曲唱腔、板式、曲牌组合起来的吹奏乐曲。该曲的旋律走向、调式色彩及吹奏特点,都给人一种古朴、洒脱、强进之意,使你挥之不去、难以忘怀。该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飞板组成,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板式结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趋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叙述到激越,又给人以思虑、解脱、圆满之感。地域风格之殊特和吹奏技艺之容纳,让许多演奏家有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机遇。如散板之吐、颤、上板之滑奏;中板之深涵、细柔、苍劲和吐、滑、强、弱变化,及快板呼应、吞、吐、碎奏,都使吹奏者有彰显才华的空间。特别是飞板部分“节疏”,而高潮叠起扣人心弦。
 
* 抬花轿,音乐是我国民间的曲剧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由于历史悠久,音乐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 六字开门,唢呐独奏曲,原是一支民间器乐曲牌。曲调流畅,情绪轻快。戏曲中常用以伴奏剧中人更衣、打扫、行路的拜贺等场面,是《小开门》的变体。前半段运用模拟人笑声的“气拱音”, 以及“气顶音”技巧,使旋律优美如歌;后半段运用单、双吐技巧奏出类似三弦声音的“三弦音”技巧,短促而富有弹性的乐音和轻快的节奏相结合。乐曲情绪活泼欢快,使音乐具有对比,表现更加生动,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 社庆,唢呐独奏曲,作者葛礼道,1965年在“为农村服务的音乐作品征稿”活动中获选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并收入《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录制唱片并被艺术团体带到日本、韩国、美国、尼泊尔等国演出。很喜爱的唢呐曲。
* 一枝花,唢呐独奏曲,任同样于1959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凄楚悲壮,接着是叙述性的慢板,柔婉动人。最后慢起而渐快转入中板,采取《小桃红》为素材,节奏活泼,音乐轻快。之后,出现“穗子”特点的展开段落,短小音型的重复,相间出现“放轮”的长音,渲染了一种炽烈而欢腾的气氛。
 * 凤阳歌绞八板,一首著名的鲁西南鼓吹乐曲,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唢呐曲,但经过 [[ 郝益军 ]] 先生整理移植而成的同名笛曲却鲜为人知。本文作者通过对山东琴书音乐的了解和多年来年来从事笛子与唢呐两门乐器的演奏与教学实践,对笛曲《凤阳歌绞八板》的结构布局、素材来源、风格表现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阐述了演奏该曲应注意的九个问题。引子的旋律开阔悠扬,起伏较大,表现山东人的热情朴实、豪爽泼辣的性格特征。 
* 山村来了售货员,乐曲慢板部分主要以“凤阳歌”为素材,其旋律清新爽朗、韵味生动别致,通过变奏及多种演奏技巧的运用而显得别有情趣。唢呐独奏曲,张晓峰作。乐曲以东北民歌音调为基础,描述了山村售货购货的情景,并与抒情相结合,音乐轻快、诙谐。乐曲分为:〔赶路〕、〔吆喝〕、〔山谷回声〕、〔山村活跃〕、〔选购〕、〔告别〕、〔继续前进〕,每个标题都提示了该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描写山村售货购货的欢乐、热闹情景,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
 * 怀乡曲,王国潼先生采用台湾地方戏曲《歌仔戏》的曲牌“哭调子”、“七字调”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作者在乐曲的演奏艺术要求中写道:“台湾《歌仔戏》与福建《芗剧》属于同一剧种,都起源于福建的民间歌舞《锦歌》、《铺地扫》,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故此曲最初曾取名为'怀芗曲',意用'芗'' 乡'二字同音,以表达台湾同胞借怀念昔日芗曲之音而抒发今朝怀乡思亲之情。现在恢复原曲名的同时将'芗'字改为'乡'字,以使其含义更为确切。”《怀乡曲》原曲分为三段。第一段: 表现台湾同胞对祖国及亲人深切怀念的心情。这段缓慢而悠长的旋律,感情深沉而真挚,如同台湾骨肉同胞在殷切地诉说着自己的心愿:“谣望家千里,骨肉各西东,倚栏怀芗曲,无限故乡情。”第二段: 表现台湾同胞看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时的激动心情,以及他们对祖国的赞颂与向往。第三段: 情绪更加激动,表现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念。 [[ 贾鹏芳 ]] 改编并演奏的《怀乡曲》,宿略了第二、第三段,变化发展了第一段; 少了许多兴奋与激动,多了一些忧伤与思念,凄美的旋律使人思绪万千,这也是中国二胡最能感动人的一面。 * 豫西二八板,唢呐曲《二八板》在上个世纪80年初由于演出的需要再次加功, 在时值上由两分多钟发展为4分半钟,由高音唢呐改为中音唢呐,在《二八板》前又加了“豫西”两个字即《豫西二八板》。《豫西二八板》刘文金先生执笔修改完成,1983年由郝玉岐加工。通过中音唢呐细致入微的模拟, 使得吹腔在飘动中透着刚气, 在深厚古朴中透着柔美,如同吟颂、如同哼腔; 这里如青蜒点水般的气吐音的柔弱吟奏, 使吹腔入木三分更加感人。在第三段快板中, 在豫剧快流水板的发展变化中, 花腔跳动跌宕粉繁, 给人们以欢快愉悦之感。 * 黄土情,黄土情是我国当代著名唢呐演奏家周东朝先生在1992年创作的,该作品曾荣获我国第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播评比独奏作品一等奖,后又被灌入作者演奏的唢呐专辑中。这首作品深受海内、外唢呐爱好者的喜爱, 也是专业团体唢呐演奏者中常奏的曲目。该曲以悠扬婉转的旋律抒发了对黄土高原无限眷恋的情怀, 唢呐特有的 [[ 艺术 ]] 表现力在乐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 天乐,是我国著名作曲家 [[ 朱践耳 ]] 先生于1988年为著名唢呐演奏家 [[ 刘英 ]] 创作的一首唢呐协奏曲,1989年在“上海文化艺术节”中首演,并获“优秀成果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又列入演 出曲目。1991年由香港中乐团再次演出,反响强烈。《天乐》曲风热情豪放、风趣幽默而又兼具含蓄深沉的意蕴, 作曲家将民族风韵、现代技巧和时代气派的有机结合, 为一向以粗犷奔放著称的唢呐开辟了细腻婉约的新的艺术风格。
=== 20世纪 ===
=== 21世纪初 ===
 
* 《[[大漠长河唢吶协奏曲]]》 2009年, [[张豪夫]]
 
* 《[[敦煌魂唢呐协奏曲]]》 [[朱晓谷]]
==重要演奏家==
 
*[[赵松庭]]
 
*[[任同祥]]
 
*[[周东朝]]
 
*[[郭雅志]]
 
*[[刘英 (演奏家)|刘英]]
 
*[[郝玉歧]]
 
*[[周家班唢吶]]:即周家吹打班,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省]]灵璧尹集菠林村的[[周正玉]]与其族人为乐手成员的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历100多年,传承家族6代,乐手共100余人。
110,0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