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啧(读zé)是汉字通用规范二级字。

此字最初见于《说文》小篆文字中。

本义是争辩,后也用啧做象声词,咂嘴声和鸟鸣声也用啧来表示。

基本信息

中文名;啧

拼   音;zé

繁   体;啧

部   首;口

五   笔;kgmy(86版)

仓   颉;rqmo

郑   码;jclo

笔   顺;25111212534

字   级;二级字(编号4811)平水韵入声十一陌笔画数11

结   构;左右结构

四   角;65082统一码基本区 U+5567注音字母ㄗㄜˊ

“啧”字最初见于东汉《说文》小篆文字(图1)。发展到汉代文字(图2)阶段时,其右半部分变成了“责”,之后,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由于其繁体字笔画过于繁复,简化作“啧”。

“啧”是形声字,“啧”是由“口”和“责”组成。“口”用作形旁,“责(zé)”作声旁。其形体像张开的口,表示开口争辩;责表争辩时互相责备、斥责。本义是大呼,两个人及以上相互大呼,引申为争辩的样子;看到什么惊讶的事情,发出多个“zé”的声音,从而又引申为叹词,表示赞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士革切 大呼也。从口责声。謮,啧或从言。

说文解字注

大呼也。呼当作呼。广韵:𠵾啧、叫也。左传定四年:啧有烦言。

从口责声。士革切。十六部。

啧或从言。百官公卿表:典客、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应劭曰:郊庙行礼謮九宾,鸿声胪传之也。今汉书讹赞。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唐韵》《集韵》𠀤士革切。音赜。《说文》:大呼也。《广韵》:𠵾啧,叫也。 又与赜通。《左传·定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洽也。注:啧,至也。疏:《易》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谓见其至深之处,赜亦深之义也。谓至于会时有烦乱忿争之言,无才辨者莫之能治也。

又《管子·桓公问》:名曰啧室之议。注:谓议论者言语讙啧。《荀子·君道篇》: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侧革切。音责。《广韵》:大呼声。

又《集韵》:啧啧,鸣也。《尔雅·释鸟》:宵鳸啧啧。《释文》:啧,庄革反。

又《韵会》:争言貌。《左传·定四年》《释文》:啧,士责反。一音责。《广韵》:或作謮。[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