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喙核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喙核桃(学名:Annamocarya sinensis (Dode) Leroy)是胡桃科,喙核桃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褐色,常不开裂;叶柄基部膨大,叶轴圆柱形,无棱;小叶近革质,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中脉及侧脉显著凸起;侧生小叶对生,叶片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雄性葇荑花序,总梗圆柱形,雄花的苞片及小苞片愈合,花药阔椭圆形,雌性穗状花序直立,果实近球状或卵状椭圆形,外表面黑褐色,密被灰黄褐色的皮孔,果核球形或卵球形,内果皮骨质,内面平滑。

分布于中国贵州南部、广西、云南东南部,中国台湾有栽培。越南也有分布。常生长在沿河流两岸的森林内。适生土壤为酸性红壤、黄壤或棕色石灰土。

喙核桃为孑遗植物,对胡桃科系统发育研究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喙核桃速生树种,木材材质优良,种子可榨油,树皮及外果皮可提取单宁,果壳可制活性炭。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约10-15米,胸径达60-80厘米,树皮灰白色至灰褐色,常不开裂;幼嫩部分被有短柔毛及星芒状毛以及橙黄色腺体。幼枝粗壮,显著具棱,一年生及二年生枝、则具不显明的棱,紫褐色至灰褐色,无毛,具黄褐色皮孔。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0-40厘米,叶柄3棱形,上面具1沟,基部膨大,长约5-7厘米,叶轴圆柱形,无棱;小叶通常7 -9(稀达11)枚,成长后近革质,全缘,上面深绿色,无毛,具光泽,下面淡绿色,无毛,中脉及侧脉显著凸起;侧生小叶对生,具3-5毫米长的小叶柄,生于上端者较大,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12-15厘米,宽约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生于下端者较小,通常卵形,长约6-9厘米,宽约3-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歪斜,圆形;顶生小叶倒卵状披针形,长约12-15厘米,宽约4-6厘米,具侧脉17-20对,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具长约10-15毫米的小叶柄。

雄性葇荑花序长13-15厘米,通常5(稀3-9)条成一束,生于长约3-6厘米的花序总梗上;总梗圆柱形,向上端逐渐具棱,自当年生小枝叶腋2-3个重叠生出。雄花的苞片及小苞片愈合,被有短柔毛及腺体,雄蕊5-15枚,花药阔椭圆形,被极短柔毛。雌性穗状花序直立,顶生,具3-5雌花。雌花的总苞被有短柔毛、星芒状毛及腺体。果实近球状或卵状椭圆形,长6-8厘米,直径5-6厘米,顶端具渐尖头;外果皮厚,干燥后木质,厚约5-9毫米,外表面黑褐色,密被灰黄褐色的皮孔,4瓣以上至9瓣裂开(有时由于总苞裂片愈合,因而成假的4瓣),裂瓣中央具1-2纵肋,顶端具鸟喙状渐尖头;果核球形或卵球形,有时略成背腹压扁状,顶端具1鸟喙状渐尖头,并具6-8条不明显的细纵棱,连喙长约6-8厘米,径4-5厘米,基部圆而微凸出,常具1线形而稍凸出的痕,痕长约15毫米,宽2-3毫米;内果皮骨质,厚1.5-2毫米,外表略具不显著的网纹及皱曲,内面平滑。

主要价值

喙核桃是胡桃科单种属植物。是第三纪古老植物,其种仁含油率高,可榨油作为食用和工业用;木材质地坚韧,是优良的军工、乐器用材。

保护级别

喙核桃树 原图链接 搜狐网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 (EN)。 [1]

保护措施:

加大保护力度,确保物种种源喙核桃在贵州仅有微量大树,濒临灭绝。因此,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入详细调查(株数、面积、生长情况、病虫害、生境等),并划定保护区。

进行区域性和适应性试验研究扩大分布区。研究分布区生境、生态特征、引种到分布区气温、雨量、土壤、土质、植被分布接近的地区驯化,进行区域性和适应性研究,增加资源,扩大分布。

从现存的大树中选出生长结实好、抗性强、壳薄、出仁率及含油率高的优株,进行有性和无性繁育。[2]

开展种、属间杂交,培育新品种喙核桃和核桃的生境相差大且属于不同属种。喙核桃分布区热量高,相对湿度大,而核桃是温带树种,喜温凉干燥的气候。由于亲缘关系远,杂交不易成功,若杂交成功,将是核桃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核桃的种质资源.培育出耐湿热的新品种、新类型,而丑能拓宽核桃的适生区和发展区。

发展利用,变资源扰势为经济优势喙核桃是贵州的珍贵稀有树种,开展多用选栽培(叶用、果用、材用)和综台加工利用(花、果、叶、壳、材、根),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长环境

生长在山谷阔叶林中,分布区年平均温18.1-21.3℃,最冷月(1月)平均温8.1-12.6℃,最热月(7月)平均温24.6-28.4℃,极端最低温-2.4至5.2℃,极端最高温35.5-39.5℃,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9-82%。土壤为酸性红壤、黄壤或棕色石灰土。多见于北热带地区,向北可延伸至中亚热带的山谷或河流两岸的阔叶林内。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南部、广西、云南东南部,中国台湾有栽培。越南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果实成熟时,外果皮自行裂开,必须及时采种,如不能冬播,可在室内用湿沙贮藏,使内果皮开裂,待翌年春季播种。苗圃地宜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山坡下部,开沟条播或点播。也可试验用扦播繁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