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四大菩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大菩萨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 宗教学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

 5

本词条 有内容无目录,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四大菩萨

外文名称 bodhi-sattva

别名 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


地位 佛位的继承人

含义 智 悲 行 愿

道场 金五台 银普陀 铜峨眉 铁九华

目录 1四大菩萨简介 2四大菩萨道场 3四大菩萨本愿 4四大菩萨坐骑 5文殊菩萨 6观音菩萨 7普贤菩萨 8地藏菩萨 折叠编辑本段四大菩萨简介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

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植于民心,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四川峨嵋山的普贤道场和安徽九华山的地藏道场地,故称为 "佛教四大名山",而且从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折叠编辑本段四大菩萨道场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意为觉悟,

萨埵意为有情。四大菩萨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也于十方国土弘扬佛法,令无数众生同登快乐彼岸。

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土的信徒从众多的菩萨中选出三位,组成"三大菩萨",又称"三大士",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后来又加上了地藏菩萨,变成"四大士"。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中国的信徒们为他们建立了各自的道场,又称为中国四大佛山。故有"金五台,银普陀,

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法华经》中称弥勒、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四大菩萨。还有人认为四大佛山是佛教四大的结聚,《普陀山志》称:"佛经称地藏、文殊、普贤、观音诸佛道场,曰地、火、水、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嵋,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

.

" 智、悲、行、愿" 四大菩萨道场简介如下: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大智,从风,金五台,象征"智慧",坐骑青面狮虬首仙即青狮;

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大悲,从水,银普陀,象征"慈悲",坐骑金毛犼赛太岁即朝天吼;

普贤菩萨道场---峨嵋山,

大行,从火,铜峨眉,象征"德行",

坐骑黄牙老象即灵牙仙。

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大愿,从地,铁九华,象征"愿力",坐骑谛听;

.

上述四山被称尊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折叠编辑本段四大菩萨本愿 " 智悲行愿 " 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们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一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

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

折叠编辑本段四大菩萨坐骑 智---文殊菩萨---青狮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虬首仙


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大乘佛法玄理。

单尊的文殊菩萨像在五台山各寺庙中则供奉较多。文殊的形象,有种种差别。按其顶髻的形状,可分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则依据贞言陀罗尼 (咒)的字数,分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最为常见。一般的文殊菩萨像多为头戴五髻宝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内证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文殊菩萨的形象,童子形则喻天真纯洁。左手持如意,右手执宝剑,以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白莲台,表示清净。但大部分文殊菩萨像都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威风震慑魔怨,表示菩萨智慧威猛。另外还有一种依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而作的骑金色孔雀的文殊像。[1]

悲---观音菩萨---金毛犼

观音菩萨坐骑的是金毛犼--金光仙,又名"朝天吼"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爱心)

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普救人间疾苦。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四臂观音》将华多杰佛印作品 《四臂观音》将华多杰佛印作品 观音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观音由证果利他得名。

观世音菩萨在民间显化事迹较多,所以执持的法器也非常多,千手千眼观世音,每一只手上都有一种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萨不同的救渡法门。净瓶杨柳枝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净瓶主在净,内盛以杨枝甘露,化凡夫热恼为清凉,恒顺心愿,普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坐骑也有多种,我们常见到的有龙有鳌,图片上的是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中国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又有文献记载,观世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犼是什么动物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据说,犼凶猛异常,别说吃人,连蛟龙都不是它的对手。

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

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1]

行---普贤菩萨---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灵牙仙


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

《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

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在峨眉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普贤菩萨的梵文音译是三曼多跋陀罗,也有意译为遍吉的。

据佛经说,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再加上佛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普贤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说他代表"德""和"行"。德,据说普贤有延命之德;行,据说普贤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尽力。所以,他的尊号是大行普贤。

相传普贤在中国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嵋山,其中有万寿寺(晋代始建时名普贤寺),寺中所塑普贤像是有代表性的法像:普贤坐在大象背负的莲台上,手执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莲座上。

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1]

愿---地藏菩萨---谛听四大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