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四根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根弦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四股弦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94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四音戏又称四弦戏”“四根弦,是一种由民间流传的小曲逐渐演变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源于山东曹州(今菏泽市)的花鼓丁香,开始每班五、六人,地摊演出,男角背鼓,边打边唱,旦角边唱边舞,后来流传至聊城一带。约在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花鼓艺人李才、殷五善(高唐县人)擅长演奏四弦胡琴,便用以伴奏。后来有聊城人董长路、董长发弟兄二人,与东平县老湖镇郭楼村的张振朝、张振邦弟兄等组成戏班,名为“四弦戏”。[1]

简介

1919年,九岁的张振朝之女张秀兰拜四弦著名旦角“碗半蜜”董长路为师,与妹妹张秀琴同时跟班学艺。1921年,十二岁的张秀兰登台演出。过去旦角由男演员扮演,崭露头角的张秀兰,使观众耳目一新。她在唱腔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派。张秀兰唱腔优美,表演精湛,戏迷送外号为“半碗蜜”(听其唱戏,如同喝了半碗蜂蜜)。当时的“大金”(张秀兰),“二银”(张秀琴)红遍了黄河两岸。

发展

“四音戏”盛行时期,在聊城、德州、济南、东平、菏泽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广为流传,在广大群众中留有深刻影响。当时流传着很多民谣,反映出群众对“四音戏”的喜爱心声,如“忘了老婆孩儿,不忘四根弦儿”、“四根弦儿一走,病了一百零八口。十里地搭戏台,小命不死又回来”等。“四音戏”的唱腔委婉,极富地方特色。

成熟

“四音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精华,剧种虽小,可是戏路开阔。 “四音戏”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对现代戏的表演同样深具魅力。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剧团演出的曲目《刘胡兰》、《刘巧儿》、《姑嫂顶嘴》、《刘介梅忘本回头》、《送猪记》、《两块六》等。二00五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创作的《红云山下》,展现党的“三农”政策贯彻落实的《情暖农家》,深受观众欢迎。

传承

“四音戏”的前几代老艺人都已经与世长辞,第四代传人,东平县的孙庆江先生年过花甲,对“四音戏”

的板式、唱腔、剧目等得以继承,如果不能及时挖掘、整理、保护,“四音戏”所面临的就是失传。

参考来源

四股弦《包公赔情》申海霞付爱民

参考资料

  1. 四根弦 - 民俗民风,夏津政府网 , 2021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