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碘化二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碘化二磷

四碘化二磷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I4P2,用于亚砜、硒代亚砜、硝基烷、吡啶一N一氧化物及环氧化物等的脱氧化作用;将1,2一乙二醇转变为烯烃等。

简介

1922 年,从直隶官立一中( 现天津市第三中学) 中学毕业的朱宪彝听从父亲的建议, 报考中国的最高医学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协和八年的求学经历深刻塑造、影响了这位医学家的人生走向。被誉为“协和三宝”的“图书资料” “病案资料”与 “专家教授”成为朱宪彝在医学世界开疆拓土的重要支撑。为了搜集资料,年轻的朱宪彝经常让图书管理员把自己反锁在图书馆里,彻夜钻研。1930年,朱宪彝完成学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成为该届毕业生中唯一荣获文海(Wenham)奖学金的人。毕业后选择留在协和工作的朱宪彝1936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早在1934年,朱宪彝便和刘士豪教授一起开始对对佝偻病、软骨病及其他代谢性骨病进行系统研究。为了查清软骨病的成因,刘士豪和朱宪彝选择各类型的软骨病患者免费住院、长期治疗,做钙磷氮的检查。病人每天固定饮食、喝蒸馏水。通过对病人的长期观察和检测,他们发现软骨病的基本病因是钙和维生素D的缺乏。朱宪彝和他的团队还对妊娠、哺乳期的钙磷代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充分供应,对预防妊娠哺乳期女性骨骼破坏十分必需,第一次证明了维生素D可以通过母乳泌出以治疗乳儿佝偻病。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儿童佝偻病的高发原因和治疗途径提供了重要启示。他们还第一次用钙磷平衡法在人体中证实了紫外线与日光浴对纠正负钙平衡的治疗作用,并确立以尿钙水平反映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检测方法。从1934年至1942年间,朱宪彝等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软骨病和佝偻病钙磷代谢的研究文章,其中“软骨病的钙磷代谢”(第Ⅰ至Ⅲ)的系列论著是反映其学术成就的代表作。

评价

朱宪彝和刘士豪共同发表在美国巴尔的摩《医学》杂志的最后一篇论文“钙磷代谢研究对肾性骨营养不良发病机理的意义及AT10和铁剂的治疗作用”被誉为“代谢性骨病研究的奠基石”。在这项研究中, 二人对肾性骨营养不良症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维生素D缺乏症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认真比较的基础上,他们发现对维生素D的反应性降低是肾性骨营养不良区别于软骨病的显著特点,并敏锐地觉察到肾脏缺陷和维生素D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内在联系,而这恰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中的主要因素。这一假说,在二十几年后,由美国的迪鲁卡(D eluca)教授从理论上进一步证实,维生素D需在肝脏羟化后再经肾脏羟化为活性形式才能发挥生理作用。肾脏疾患时,维生素D不能羟化变成活性物质,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形成肾性骨营养不良,而ATl0不需在肾脏进行羟化便能发挥作用,因此能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由朱宪彝等首先命名的“肾性骨营养不良”,至今仍为国际学术界所沿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