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路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回路法 是以平面电路或非平面电路的一组独立回路电流电路变量,并对独立回路用KVL列出用回路电流表达有关支路电压的方程的求解方法。回路电流是一种沿着回路边界流动的假想电流。通常选择基本回路为独立回路,回路电流就是相对应的连支电流。 中文名回路法外文名loop analysis独立回路通常选基本回路特 例网孔法释 义求解电路待求量的方法学 科电

缩略图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百度

释义

回路法是以平面电路或非平面电路的一组独立回路电流为电路变量,并对独立回路用KVL列出用回路电流表达有关支路电压的方程的求解方法。回路电流是一种沿着回路边界流动的假想电流。通常选择基本回路为独立回路,回路电流就是相对应的连支电流。如图所示,设出独立回路电流分别为i1、i2、i3。根据回路法得到的一般规律为:Rkkik±Rkjij=Uskk。(1) [1] 缩略图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百度

理论

根据回路法的定义知,尽管回路电流是一种沿回路边界流动的假想电流,但在上图中,若选{4、5、6}为树,则由连支1、2、3与一些树支可构成3个基本回路,显然设定的回路电流i1、i2、i3即是各相应的连支电流,而树支电流则由KCL关系得出: i4=i1-i2,i5=i1+i3,i6=-i3-i2。(2) (2)式体现了两层物理含义: 第一,树支电流等于流经该支路的有关回路电流的代数和,连支电流即相对应的回路电流。所以选用回路电流作变量,则电路中所有支路电流都可用回路电流表示。 第二,当选用回路电流作电路变量时,KCL就自动满足。因此在求解电路时,只需对基本回路列写KVL方程即可,这就是其简单有效性的依据。关于(1)式则要掌握的是: ①路电流的方向即为回路的绕行方向; ②Rkk称为回路k的自电阻,它是回路k中所有电阻之和,恒取“+”号。如R22=R2+R4+R6; ③Rkj称为回路k与回路j的互电阻,它是回路k与回路j共有支路上所有公共电阻的和,如果流过电阻上的两回路电流方向相同,其前取“+”;若方向相反,其前取“-”号。如R12=-R4,R13=R5; ④Uskk是回路k中沿绕行方向所有电源电压的代数和,如Us11=Us1-Us4; ⑤对每个基本回路列出上述方程,共可列b-n+1个方程。 [2]

回路法步骤

(1)选定一组(b-n+1)个独立回路,并标出各回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2)以回路电流的方向为回路的巡行方向,按照前面的规律列出各回路电流方程。 自电阻始终取正值,互电阻前的符号由通过互电阻上的两个回路电流的流向而定,两个回路电流的流向相同,取正;否则取负。等效电压源是电压源电压升的代数和,注意电压源前的符号。 (3)联立求解,解出各回路电流。 (4)根据回路电流再求其它待求量。 [3]

电力通论

▪ 电 ▪ 电荷 ▪ 静电学 ▪ 电子 ▪ 离子 ▪ 空穴 ▪ 自由电荷 ▪ 束缚电荷 ▪ 空间电荷 ▪ 载流子 ▪ 电中性 ▪ 线电荷密度 ▪ 面电荷密度 ▪ 体电荷密度 ▪ 电场 ▪ 电场强度 ▪ 静电场 ▪ 静电感应 ▪ 均匀电场 ▪ 交变电场 ▪ 电通密度 ▪ 电通[量] ▪ 力线 ▪ 电位 ▪ 电位差 ▪ 等位线 ▪ 等位面 ▪ 地电位 ▪ 电压 ▪ 等位体 ▪ 电压降 ▪ 电动势 ▪ 反电动势 ▪ 电介质 ▪ [介]电常数 ▪ [绝对]电容率 ▪ 相对电容率 ▪ 电极化 ▪ 电极化强度 ▪ 剩余电极化强度 ▪ 电极化率 ▪ 电极化曲线 ▪ 电偶极子 ▪ 基本电偶极子 ▪ 电偶极矩 ▪ 电滞 ▪ 电滞回线 ▪ 电致伸缩 ▪ 电流 ▪ 传导电流 ▪ 运流电流 ▪ 离子电流 ▪ 位移电流 ▪ 全电流 ▪ 极化电流 ▪ 库仑定律 ▪ 高斯定理 ▪ 磁学 ▪ 磁场 ▪ 磁场强度 其他科技名词

参考资料

学术论文内容来自

王焕青. 等效电路法分析频率选择表面的双频特性. 《 WanFang 》 , 2008 郭雷,王洵,王晓蒲. 有向回路法和网格法:多边形内外点判别的新算法. 《 CNKI 》 , 2002 翟国富,王新宇,楚兵. 基于等效电路法的高频继电器建模与研究. 《 CNKI 》 , 2009 王永泉,陈花玲,贺学明. 基于等效电路法的微加速度计系统建模研究. 《 CNKI;WanFang 》 , 2006 马益平,周引穗,赵普举等. 微分电路法测量脉冲大电流的实验研究. 《 CNKI;WanFang 》 , 2011

  1. [崔甲武,赵华. 回路法、节点法的理论诠释[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6-37.]
  2. [崔甲武,赵华. 回路法、节点法的理论诠释[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6-37.]
  3. [郭荣幸,石林. 应用回路法分析互感电路的技巧[J]. 内江科技,2008,(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