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国际地球物理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国际地球物理年是中国生态学里的一个名词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世界各国同时对地球物理现象进行联合观测的一次活动。 第二次国际极年(1932~1933)以后,科学技术正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火箭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对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有很大促进。

1950年 6月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时,有些地球物理学者提议,将50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极年观测活动改为25年举行一次。这一提议得到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等国际性组织的支持,并规定从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1日(为期18个月)世界各国共同对南北两极、高纬度地区、赤道地带和中纬度地区,进行一次全球性的联合观测。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就将第三届国际极年改名为国际地球物理年(IGY)。

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组织机构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下面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它的职责是全面规划观测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出版工作。主席是S.查普曼,副主席是伯克纳(L.V.Berkner),有67个国家正式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活动。

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共有13个项目:①气象学,②地磁和地电,③极光,④气辉和夜光云,⑤电离层,⑥太阳活动,⑦宇宙线与核子辐射,⑧经纬度测定,⑨冰川学,⑩海洋学,(11)重力测定,(12)地震,(13)火箭与人造卫星探测。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以后的上地幔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一开始参加了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中国科学院设置了相应的专门委员会,竺可桢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委员会进行了多种学科的观测。当时因国际上有人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中途退出此项计划。但原定各种观测活动仍照常进行,这一活动推动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观测活动的佘山地震台为此(以及连续出版《地磁观测报告》等)于1985年获得国际地磁学和高空大气学协会授予的“国际地球物理观测百年纪念”金质奖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