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圓覺洞摩崖造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圓覺洞摩崖造像
圖片來自ly

圓覺洞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安岳縣,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唐代、宋代。1961年7月13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佛院摩崖造像合併。名稱:安岳石窟。

安岳縣

安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资阳市下辖的一个,地处四川盆地腹地、涪江沱江之间、连线中点,总面积2,6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万人[1]。安岳县特产红薯、柠檬,为中国重要生猪生产基地之一。安岳建县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五代和宋的安岳石刻享有盛名,被称为“中国石刻之乡”和“柠檬之都”。

名称

安岳县置县时县治位于铁峰山上,四面险绝,便于防守,取安居于山岳上之意,故名“安岳”[2]

历史

古代

西汉时,今安岳县境属犍为郡牛鞞县治所在今简阳市资中县治所在今资阳市。与巴郡垫江县治所在今重庆市合川区。东汉时,今安岳县境属牛鞞、资中、垫江与广汉郡德阳四县。南朝萧普通年间,在今安岳县境内设普慈郡,将僚人编入户籍、令其纳税。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安岳县,此乃安岳建县之始。开皇三年(583年)废普慈郡,普州辖安岳县、普慈县普慈县治在今乐至县东北、安居县安居县治在今遂宁市安居区安居镇永康县永康县治在今安岳县东南,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隆康县先天元年(712年)更名为普康县大业(605年)废普州,所辖各县改隶资州,大业三年(608年)资州改为资阳郡

武德元年,资阳郡改回资州;武德二年(619年)于安岳县复置普州,辖安岳、普慈、安居、隆康四县;武德三年(620年)析普慈县地置乐至县、升隆龛镇为隆龛县隆龛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先天元年(712年)更名为崇龛县天宝元年(742年)普州改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废安岳郡复称普州,属剑南东道。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将崇龛县并入安居县、普慈县并入乐至县。开宝四年(971年)安岳县治自原址铁峰山移至今址。熙宁五年(1072年)将普康县并入安岳县。普州隶属于潼川府路南宋时于今安岳县境东南部置石羊县淳祐三年(1243年),为抗击蒙古军队南下,将安岳县城建于铁峰山上,宝祐年间被攻破,州县俱废。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安岳县,将安居、乐至两县并入,与石羊县同属遂宁州

洪武四年(1371年)于安岳县复置普州,洪武九年(1376年)州废,将石羊县并入安岳县,属潼川州顺治十五年(1658年)安岳县并入蓬溪县,康熙五年(1666年)改并入遂宁县,康熙十九年(1680年)改并入乐至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安岳县,隶属于潼川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川北道潼川府[3][4]

新唐书评价安岳县为上唐朝行政区划将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宋史评价安岳县为中下《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普州,上,安岳郡,軍事。乾德五年,廢崇龕、普慈二縣。端平三年,兵亂。淳祐三年,據險置治。寶祐以後廢。崇甯戸三萬二千一百一十八,口七萬三千二百二十一。貢葛、天門冬。縣三:安岳,中下。熙寧五年,廢普康縣入焉。安居,中。樂至,下。”,清史稿评价安岳县为繁、难清史稿志第四十四•地理十六》:“潼川府中,繁,難。隸川北道。明,潼川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縣七。……領縣八。……安岳繁,難。府南三百八十里。治後鐵峰山。東:紫薇、白雲。西:大雲。南:安泉。東南:雲居山。安居水自樂至入,逕城北,又東南入遂寧。魚海河有二源,一東流至城東,合入安居水。南:岳陽溪,東南流入大足。。

參考文獻

  1. 安岳县统计局. 安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安岳县人民政府网. 2021-06-25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2. 四川省安岳县志编纂委员会. 安岳县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12. ISBN 7-220-02271-9. 
  3.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qs的引用提供文字
  4. 濮瑗(修); 周国颐(纂).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4 道光安岳县志.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ISBN 7-80523-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