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族服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族服饰
来自风俗网的图片
土族服饰

中文名称 :土族服饰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俗

申报地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土族服饰,流行于中国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的传统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互助的土族服饰有"伏兰诺日"服饰、"哈拉齐"服饰和"特哇尔托洛盖"服饰。土族服饰男女有别,既有老年装、中青年装和少年装之分,也有夏装、冬装之分 。2008年,土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Ⅹ-115 。[1]

起源发展

土族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最古老的服饰有"托欢"、"扭达"、"普斯尔"、"秀苏"、"恰绕"等 。互助的土族服饰有"伏兰诺日"服饰、"哈拉齐"服饰和"特哇尔托洛盖"服饰,这里的土族人还保留着自己古老的服饰。以上三种服饰的男装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妇女的发式、帽子、衣服的式样和花袖上,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土族服饰也在不断地革新、演进。土族服饰男女有别,既有老年装、中青年装和少年装之分,也有夏装、冬装之分。"伏兰诺日"服饰指的是五十、红崖子沟、松多等乡(镇)土族所着的服饰;"哈拉齐"服饰指的是丹麻、东沟、东山等乡(镇)和威远镇、台子乡部分村庄土族所着的服饰;"特哇尔托洛盖"服饰指的是威远镇、台子乡以西的部分土族村庄以及五十、丹麻、东沟、东和、林川等乡(镇)靠近青石岭的土族所着服饰。土族除了穿戴常服以外,还有"纽达尔""登洛尔达呼""达博"腰带和"斯古尔玛"腰鞋等古老服饰,别具一格,可谓中华服饰界的一朵奇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助土族服饰在"哈拉齐"服饰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服饰的精华,逐步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服饰,成为土族人民在重大节庆、集会时穿着的礼仪性服饰。土族服饰精致漂亮,具有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其喇叭口形翻沿帽子、开衩式袍服、腰带和长筒靴鞋的风格,一直祖辈相传,保持至今,这些特点表明,土族曾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土族服饰深受广大土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喜爱 。

制作工艺

土族妇女服饰的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罗藏,是用铜、银薄片制成,有兽头形、圆形、桃形等样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铃铛、针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带左侧。钱褡裢,一般为长一尺五寸,宽四寸的小袋,两端有绣花或盘线图案饰物。女式的钱褡裢由三块白底绣花条块缝合而成,下端连三绺彩线穗。用作钱袋和装饰品。下穿褶裙或裤子。有镶白边的绯红百褶裙,裙分左右两扇,形似蝴蝶两扇红翅膀;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蓝色或黑色的裤筒,土族语称"帖弯" 。土族青壮年外套多为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 。

文化特征

妇女服饰

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蓝绿布带,带的两头有花、鸟、虫、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 。[2]

姑娘服饰

未婚姑娘习以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做成,宽二寸,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其裤腿套一尺长的红色"帖弯",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帖弯"与裤腿相连,使其经纬分明。发式、"帖弯"颜色和额带的不同,常是区别已婚或未婚妇女的标志 。

装饰

土族妇女喜戴耳坠,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面古苏格",即银耳坠,如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纹图案。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面古苏格"连起来,挂在额带上。土族妇女颈上所戴项圈称作"索尔",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上红布面,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二十枚即成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有的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美观。土族妇女的金、银、铜制耳环多刻有花纹或镶有红珊瑚、绿宝石,下面还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缀挂穗子。其中最讲究的要数"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好似数条项链。[3]

项圈

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和西沟地区,是青海省土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在这一地区的土族女装中,土族项圈是必备的装饰之一。有关土族项圈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龙王山下的索卜滩上生活着一对兄弟,哥哥叫莫日,弟弟叫尼达,他们同时爱上了美丽的姑娘腊月花。后来,生性贪婪的莫日喝下了东海孽龙吐出的毒涎水,变成了一条巨蟒,而尼达则变成了一个石人。为了惩治巨蟒,救出尼达,腊月花不仅和姐妹们发明了安昭舞,而且还将一条铁链挂在了巨蟒的脖子上,这条铁链就是土族项圈的雏形。据多年来一直研究土族文化的学者保广元先生介绍,土族项圈一般是由硬质的布片和金属片制成,最原始的项圈上还镶嵌着贝壳和骨片等物。因为吐谷浑的先民是来自辽东地区的鲜卑族,他们有使用贝壳的习惯和条件,在项圈上镶嵌贝壳作为装饰,或可看做是吐谷浑的遗风 。

崇拜自然的标志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之一,互助县也由此赢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在互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来。"这无疑是对彩虹袖最诗意的咏叹和赞美。彩虹袖俗称花袖,土族语中称为"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7种颜色的布料缝制的套袖 。

男性服饰

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红缨帽,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为土族语"加拉·莫立嘎"的意译。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因红顶连一绺长约五寸的红缨,故名。"鹰嘴啄食"毡帽,其样式为帽子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衣服是穿小领斜襟的长衫,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还有穿绣花领高约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时在领子上衬以羊羔皮。穿蓝色或黑色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白色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绑腿带,扎腿时把黑色的一边放在上边,故称"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爱情之信物,象征忠贞不二,足穿白袜或黑袜,鞋子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

老年男子服饰

老年男子多戴礼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蓝布缝成喇叭口,喇叭口内缝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顶上加有一颗核桃大的红绿线顶子。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冬天下雪时,男子一般穿大领白板皮袄,领口、大襟、下摆袖口都镶着四寸宽的边子。劳动时穿褐褂,式样为小圆领,大襟,配以蓝布、黑布沿边。所用褐子,由白色或杂色羊毛捻线自织而成。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绸袍及带有大襟的绸缎背心、马褂。民和县三川一带土族男子的衣着同汉族一样。同仁县五屯的土族男子服饰与藏族相同。

非遗传承

传承价值

互助土族服饰具有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特征,其中凝聚着土族的民族精神,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显示出很高的历史及民族文化研究价值 。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互助土族一些古老的民族服饰已经失传,现存的很多土族服饰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大力挖掘整理土族传统服饰,迫在眉睫 。

保护措施

2008年6月,土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土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相关视频

民和土族服饰,灿烂华丽精致考究,深受姑娘们喜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