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圣彼得堡

增加 7,625 位元組, 5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处于北纬59°~60° 、东经29°~30°之间,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圣彼得堡 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面积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 '''<br><img src="https://www.travelwithwinny.com/files/13876499_1226169127414940_2065516749537211147_n.jpg" width="280"></center><small>[1] https://www.travelwithwinny.com/zh/st-petersburg-%E8%81%96%E5%BD%BC%E5%BE%97%E5%A0%A1-%E6%97%85%E9%81%8A/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 [2圖片來自travelwithwinny] 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small> 圣彼得堡市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 [3] 圣彼得堡经常被称为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许多外国领事馆、跨国公司、银行和其他业务据点均位于圣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
历史沿革编辑1703年5月27日,于兔子岛上举行了隆重的圣'''聖 彼得堡圣彼得堡(5张) 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后扩建为城;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 '''( 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 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 ''' 彼得格勒 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 '''、''' 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1918年3月,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 格勒 ''' “格勒”在 是[[ 语中为城市的意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 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 围困与反围困作战。苏联军民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圣彼得堡市区图圣彼得堡市区图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1991年9月6日, [[ 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1992年1月,为了给城 直轄 重新命名,圣彼得堡 |聯邦直轄 又举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结果 ]] 大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老名。这样做,一 为了纪念彼得大帝,同时,也标志着苏 [[西北部 时代 邦管区]] 结束。 [2] [ 行政 区划编辑截至2013年,圣彼得堡共分为20个行政区。其中市 中心 区12个 |首府]] 郊区8个 曾为[[列寧格勒州]]首府、俄罗斯首都 地理环境编辑 圣彼得堡位于北纬59°~60°、东经29°~30°之间,处于 於[[ 圣彼得堡夜景圣彼得堡夜景 ]] 西北部, 瀕臨[[ 兰湾的最内处 蘭灣]] 面积1439平方公里,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25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为大 [[ 涅瓦河 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着圣彼得堡 ]]流經過 的建造 人工运河 為俄羅斯 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 [[波羅 的海 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地势圣彼得堡由涅瓦河三角洲上 ]]一帶 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 重要[[港口]]和军事基 势较低,海拔仅1.2-2米,涅瓦河以南是平原和丘陵 [6] 气候圣彼得堡属受 重型机器、精密仪器制造业、 海洋 性影响温 运输业 的大陆性气候 军事工业久负盛名 。全 年平均气温5.2℃ 市人口約520万人 年降水量585毫米。夏季温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7℃。冬季寒冷,冬季平均气温零下6.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8℃,积雪期持续132天,结冰期从11月中旬至来年4月中 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市 下旬。 [7] 水文圣彼得堡分布在44座岛屿 世界 ,由580多座桥梁连接,其中20座为开合桥(7座跨越涅瓦河),可开启过船。市内有93条河渠,水域面积占全 最北端的居民超過100萬人的城 面积的十分之一,河道总长217.5公里,海岸线长35公里
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ref>V. Morozov. ''The Discourses of Saint Petersburg and the Shaping of a Wider Europe'', Copenhagen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http://www.ciaonet .org/wps/mov02/ Ciaonet.org]{{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俄羅斯聯邦憲法法院]]、紋章局 (俄羅斯聯邦總統直屬、[[列寧格勒州]]政府、獨聯體聯盟議會大廈、[[海軍部大廈 (聖彼得堡)|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西部軍區]]司令部。
 
== 歷史 ==
===20世纪以前===
聖彼得堡地区原来是[[波罗的海]][[芬兰湾]]涅瓦河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泽地,其周围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称“[[英格里亞]]”,為[[瑞典帝国]]所拥有。該地早先只有一支芬蘭部落活動。1611年,瑞典殖民者首先在涅瓦河口修築了一座要塞,其後圍繞著這個要塞逐漸興起一座小城鎮。
 
[[沙皇]][[彼得大帝|彼得一世]]對航海事務非常感興趣。其時俄國控制下的面向西方的重要海港為[[阿尔汉格尔斯克]],由於位于白海,每年有好幾個月封凍停航。爲了爭奪面向西欧的不凍港,俄國在18世纪初1700年开始对瑞典帝国的21年[[大北方战争|北方战争]]。1703年5月12日(俄曆1日),彼得一世从[[瑞典帝國]]夺取英格尔曼兰,同月27日(俄曆16日)在距離海灣約5公里的入海口処,一個叫做[[兔子岛]]的小島上興建[[彼得保罗要塞]],這也成爲了新城市的第一塊磚石。
 
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包括從俄國各地徵召的農民兵,以及戰爭中的瑞典戰俘。工程主理者為彼得一世密友[[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什科夫]]。稍後這座城市成爲[[聖彼得堡省]]的中心。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圣彼得堡成為君主制[[俄罗斯帝国]][[首都]],经过[[叶卡捷琳娜二世|凱薩琳大帝]]、[[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亚历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古拉二世]]的不断建设,成为君主制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亚历山大·普希金|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最初幾年城市是圍繞著彼得保儸要塞發展的,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抵御瑞典的屏障。但很快城市就開始向外擴張了。1736-1737年城市遭遇嚴重的大火。1737年Burkhard Christoph|Burkhard Christoph von Münnich主持的一個重建委員會重新制定了計劃,將城市劃分為5個區,市中心遷移到海軍區。
 
城市沿著以[[海军部大厦 (圣彼得堡)|海军部大厦]]為中心輻射開去的三條街道發展;這三條街道分別是[[涅瓦大街]](目前的中心道路);[[戈羅霍娃街]];以及[[沃茲涅先斯基大街]]。城市發展的最初60年間,[[巴洛克]]風格佔據了統治地位,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即為[[冬宫]]。1760年代以降,[[新古典主义]]風格建築逐漸成爲潮流。
 
1810年,[[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亚历山大一世]]時期,第一所工科高等院校開始興辦。1825年,一批俄罗斯贵族曾在圣彼得堡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但起義很快失敗。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后,圣彼得堡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机械、造船、电力、食品等工业,并形成了产业工人阶级。
 
===20世纪至今===
[[1905年俄国革命]]开始于圣彼得堡,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省。革命家托洛茨基参与组建了[[圣彼得堡苏维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政府将其改称“彼得格勒”,同样意为“彼得之城”,但以去除德语借词''[[wikt:Sankt|圣]]''和''[[wikt:Burg|堡]]''。
 
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二月革命]]中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古拉二世]]代表自己与其子退位,结束了俄罗斯君主制和近300年[[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旧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带领下,冲进[[冬宫]],此后该事件被称为[[十月革命]]。此次革命导致[[俄国临时政府]]结束,所有政权转移归[[苏维埃]],[[苏联共产党|俄国共产党]]也由此崛起<ref>雷克斯·A·韦德''1917年俄国革命''200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ref>。之后,该市获得了'''“三次革命之城”'''的新称呼,指20世纪早期俄罗斯政治史上的三大发展。
 
1917年9月至10月间,[[德意志帝國陸軍|德意志帝国陸军]][[阿尔比恩行动|入侵]][[西愛沙尼亞群島|西爱沙尼亚群岛]],炮轰并企图入侵彼得格勒。1918年3月12日,苏维埃把中央政府迁到莫斯科<ref name="McColl">{{Cite book|title=Encyclopedia of World Geography|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DJgnebGbAB8C&pg=PA633&hl=zh-CN|publisher=Infobase Publishing|date=2014-05-14|isbn=978-0-8160-7229-3|language=en|first=R. W.|last=McColl|page=633–634|access-date=2022-10-05|archive-date=2022-1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19074320/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DJgnebGbAB8C&pg=PA633&hl=zh-CN|dead-url=no}}</ref>。在随后的[[俄国内战|内战]],1919年[[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尤登尼奇]]将军从[[爱沙尼亚]]开始进军,再次尝试占领该城,但[[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调动了军队,迫使他撤退。
 
1924年1月26日,列宁逝世五天后,经[[第二次全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后来街道和其他[[wiktionary:toponym|地名]]相应进行了更名。全市与列宁生活活动相关的地点超过230个,有些後來成为[[博物馆]],<ref name="Kann">{{Cite book|title=Leningrad, a Short Guide|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7TIaAAAAIAAJ&hl=zh-CN|publisher=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date=1962|language=en|first=Pavel I︠A︡kovlevich|last=Kann|access-date=2022-10-05|archive-date=2022-10-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007122027/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7TIaAAAAIAAJ&hl=zh-CN|dead-url=no}}</ref>其中包括[[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是十月革命的象征,也是[[俄罗斯海军]]中最古老的船。
 
1920-30年代,列宁格勒的落后的市郊地带按照规划被改造成为市区。政府将住房纳入社会福利之一;很多“资产阶级式”的宅邸被认为太大,大量的家庭被分配到“公共住房”中去。1935年当局出台了新的总体规划,计划将城市往南发展,让市中心远离苏芬边界;经[[斯大林]]同意,指定[[莫斯科大街 (聖彼得堡)|莫斯科大街]]为未来的列宁格勒的主要街道,在大街南端则会修建新的市政厅,同时近邻市政厅还会修建一个大型广场。但二战之后,苏芬边界向北移动,涅瓦大街和皇宫广场得以保留作为市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1934年,[[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由此掀开苏联[[大清洗]]的序幕<ref>''Stalin's Terror: High Politics and Mass Repression in the Soviet Union'', Barry McLoughlin and Kevin McDermott (eds).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 6</ref>。
 
在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二戰[[蘇德戰爭]]期间<ref>Baldack, Richard H. "Leningrad, Siege of,"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Chicago, 2002, vol. 12, page 195</ref>,列宁格勒曾经历[[纳粹德国]]以及[[芬蘭]]軍队長達872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封锁]],[[列寧格勒圍城戰|列寧格勒圍城战]]成为了现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破坏最严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围城战之一,1944年蘇聯發起大規模反攻,芬蘭同蘇軍停戰,解除了城市北部威脅,德軍亦在反攻之中潰退,圍城战結束。1945年5月1日,[[斯大林]]签署最高统帅命令第20号,命名列宁格勒市与[[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为[[英雄城市 (蘇聯)|伟大卫国战争英雄城市]]。伟大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65年5月8日颁布法令授予列宁格勒英雄城市[[列宁勋章]]与[[金星勋章]],以表彰“在围城战中的英雄抵抗与幸存者的坚韧不拔”。上托着金星标志的{{link-en|英雄城市纪念碑|Leningrad Hero City Obelisk}}于1985年4月在[[起義廣場]]落成。
 
1949年到1952年,在列宁格勒发生了苏联著名的[[列宁格勒案件]]。
 
列宁格勒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再度成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区之一。尽管工人阶级在战后大量涌入,但该城还是保持了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由于接近[[芬兰]],该城成为苏联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万苏联游客经列宁格勒前往芬兰旅游。
 
198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市长[[阿纳托利·索布恰克|索布恰克]]追随[[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该城在苏联[[八一九事件|8·19政变]]时持反对政变的立场。1991年9月6日,该城市民以54%的多数通过了恢复“圣彼得堡”旧名的决议。
 
另一方面,聖彼得堡經濟狀況於蘇聯解體後開始惡化。自從1940年以來食物配給再一次引入聖彼得堡,接受國外[[人道主義]]糧食援助。俄羅斯攝影師阿列克謝·季塔連科曾拍一系列戲劇性照片。1995年,[[聖彼得堡地鐵]]的[[聖彼得堡地鐵1號線|1号线]]因水災停止運作,阻礙城市發展將近十年之久。
 
1996年,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夫擊敗[[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當選市長。2000年,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夫贏得連任,但在2003年突然辭職。
 
雖然聖彼得堡中央區域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但其歷史與建築保護產生爭議<ref>{{cite web|author=Sergey Zagraevsky|title=Will Saint Petersburg share the same fate as Moscow?|url=http://zagraevsky.com/piter_engl.htm|publisher=Zagraevsky.com|accessdate=2012-11-16|archive-date=2020-12-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215010459/http://zagraevsky.com/piter_engl.htm|dead-url=no}}</ref>。2005年後,市政府允許歷史建築拆遷<ref>{{cite web |url=http://rusarch.ru/attn_spb3.htm |title=Photos of the viol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Saint Petersburg |publisher=Rusarch.ru |accessdate=2009-10-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26114026/http://rusarch.ru/attn_spb3.htm |archive-date=2011-08-26 |dead-url=yes }}</ref>。2006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宣布一項雄心勃勃計劃,將建造396米高的[[摩天大樓]],可能會導致聖彼得堡天際線產生劇變。俄羅斯民眾於這個計畫不太接受,2010年12月,總理梅德韋傑夫決定為該計畫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建造位置。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HyA8BfqJE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Санкт Петербург. Главный маршрут по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у. Невский. Дворцовая. 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 Про Питер.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40 歐洲史地總論]]
47,6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