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地下室手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四十岁左右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

《地下室手记》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预视了他后来5本重要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该书也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认为:"这部小说是他写作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或者,如果你们愿意,可以说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

俄国作家,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他洞悉人类灵魂的奥秘,对人类心理活动有深刻的描绘

作品翻译超过170 种语言

其文学风格对 20 世纪的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发了卡夫卡、加缪、福克纳等作家

代表作有《穷人》《白夜》《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曾思艺

1962年生于湖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翻译家,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译作有《俄罗斯抒情诗选》《尼基塔的童年》

《自然·爱情·人生·艺术--费特抒情诗选》等

原文摘录

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他是谁,都喜欢做他愿意做的事,而根本不喜欢像理性与利益命令他做的那样去做事;他愿意做的事也可能违背他的个人利益,而有时候还肯定违背。纯粹属于他自己的随心所欲的愿望,纯粹属于他自己的哪怕最刁钻古怪的恣意妄为,有时被刺激得甚至近乎疯狂的他自己的幻想——这就是那个被忽略了的最有利的利益,也就是那个无法归入任何一类,一切体系和理论经常因它而灰飞烟灭去见鬼去的最有利的利益。所以这些贤哲们有什么根据说,每个人需要树立某种正常的,某种品德高尚的愿望呢?他们凭什么认定每个人必须树立某种合乎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愿望呢?一个人需要的仅仅是他独立的愿望,不管达到这独立需要花费多大代价,也不管这独立会把他带向何方。 这乐趣正是出于对自己堕落的十分明确的意识:是由于你自己也感到你走到了最后一堵墙;这很恶劣,但是舍此又别无他途;你已经没有了出路,你也永远成不了另一种人;即使还剩下点时间和剩下点信心可以改造成另一种人,大概你自己也不愿意去改造:即使愿意,大概也一事无成,因为实际上,说不定也改造不了任何东西。

书评

搁在当下的环境里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极其准确的描述了抑郁者或者有抑郁倾向的一类人的心理,他们思维高度发达,擅于思辨,擅于推理,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和活跃,但与外界的关系很紧张,一点刺激皆会引起其心理上的连锁反应,进而精神紧张,行动迟缓,词不达意。换句话说,他们太自我,这种自我并非“强者”的那种非常坚定的自我意识,而是虚幻的被蒙蔽的自我,他们一心在乎的并不是“我”,而是“社会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这反而是缺乏自我意识很容易迎合他人的表现。

以前的我简直跟这书中的人物没什么两样,走在路上别人不经意的一个不太友好的眼神就能让我郁闷好久,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让我压抑不堪,总觉得别人看低我,或者忽视我,但我不应该被忽视啊——我饱读诗书,思想深刻,对任何问题都有一番见解——我应该是主角才对,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在与人打交道的场合,我经常性的便以受害者的心态出现,觉得自己被轻慢了,或者被恶意对待了,我的反抗就是在心里呐喊,你们这些傻逼,为什么不对我好一点,然后越想越气,直到把自己气得情绪失控,觉得世界都在与我为敌——跟神经病没什么两样。

其实,谁在乎啊?别人都很忙好不好,即使别人不忙,看到你那副缩手缩脚惊惧不安猥琐无能的样子,本来正常的交道也懒得和你打,有时碍于情面,不得不搭理你的时候,当然会不耐烦,谁会想跟一个神经兮兮的人打交道呢。

你觉得别人是因为穷瞧不起你,或者因为相貌丑陋瞧不起你,其实都不是,最让人瞧不起的是畏首畏尾,跟你讲半天都找不到焦点,一味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只关注“这件事别人会怎么看我”的人。跟你做朋友,你只对自己的事情和情绪感兴趣,跟你做同事,半句重话都说不得你,久而久之,谁还跟你玩儿啊,太扫兴了。

臧仲伦的翻译实在太妙。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