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顺地戏

中文名称:安顺地戏

地理标志:贵州省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90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贵州省安顺市

地戏又称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是中国的地方戏剧曲种之一,流行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地区的屯堡人中。地戏与屯堡人一同出现于十四世纪,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傩祭。因此,地戏的演出形式与流行于云南地区的傩戏十分相似。

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的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成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以大姓为主体的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娱神与娱人相得益彰。安顺地戏只演“正史”,不演庞杂剧目:只有武戏,没有文戏。地戏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演员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种相互唱、和、舞、打,场面热烈。

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源流

地戏至今约有六百余年历史,其出现与明朝初年中国政府以军屯形式开发黔中安顺地区有关。明朝洪武十四年间(1381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调集皖(安徽)、苏(江苏)、赣(江西)、浙(浙江)、豫(河南)等地三十万武装力量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势力盘踞在云南的残部。战事既平,朱元璋虑及云南地处边陲,而贵州地区土司势力错综复杂,若无重镇,“虽有云南,亦难守也。”因此命大军随云南至湖广沿驿就地屯守,在贵州设二十四,守衙千户所二十六,其中安顺普定安庄平坝三卫及关岭、柔远两守衙千户所。斯镇屯民,史料称“屯堡人”,同时从史料和至今保持于屯堡人间衣饰等民俗都可轻易看出,屯堡人实为明移居边陲汉民[2]

续修安顺府志》录:“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当屯堡人沿山险要冲以石为料筑堡屯田之后,由于屯堡人大多出身江南,深受楚文化傩祭传统影响,结合以屯戍民军人之职业习惯,寓教于乐,以“跳神戏”演习屯武之事,娱神娱人,于是便出现了地戏这一地方戏种。

演出

地戏的演出单位一般是村寨,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出成员皆为农民,有约二、三十人,由“神头”带领,组成地戏队。地戏的基本单位是堂,由于戏书一般依古本历史或演义(如《隋唐》、《三国》等)而写,内容博大,所以一般一个地戏队只演一部大书,是为一堂。

《续修安顺府志》录:“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地戏演出时,演员用黑色的布巾遮罩头部,在额头部位向上佩戴木质面具,身穿类似古代战袍的戏服,主要的道具是木质的兵刃。而其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由剧中人物边说边唱交代剧情。其唱法不分行当,有男女角,但没有男女腔之分。其舞,以“打”为主,即表现戏中的打斗[3]

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顾名思义,“开箱”取在祭祀后开启封装道具和服装的储藏器皿并取出;“请神”是对演出人物(神明)的祭祀,并寄希望于将其灵魂寄托在演员身上。如此类推。其中,“跳神”是正式演出部分,又可细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等程序。

其余部分是带有驱邪纳吉成分的傩戏活动。由于屯堡人的神灵观,更给地戏赋予“傩愿”的性质,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内容

地戏的内容至今流传的大约有三十来部大书,其皆为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寨好汉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下至明朝[4]

分布

地戏分布于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开发区,以及邻近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地。其中西秀区为地戏集中分布的区域,在全部300堂地戏中,仅西秀区就有190多堂[5]

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担忧,保护这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已到刻不容缓之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安顺地戏与电影《千里走单骑》官司

在2005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讲述了一个日本父亲高田冈一(由日本演员高仓健饰演)远赴中国云南丽江拍摄傩戏(字幕为“云南面具戏”)。2010年1月25日安顺市文化局新闻发布会称,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千里走单骑》,影片中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始终的“云南面具戏”事实上是安顺市的“安顺 地戏 ”,片中的 地戏 演员、 地戏 面具、 地戏 演出的剧目、音乐、声腔、方言、队形动作等均来自安顺地戏。为此,安顺市文化局在北京对导演张艺谋、制片人张伟平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提起诉讼,要求上述三方为电影《千里走单骑》侵犯“安顺地戏”署名权一事消除影响。

2010年5月11日上午,“安顺 地戏 案”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开庭审理。庭审中安顺文化局相关证人诉称,《千里走单骑》拍摄时,安顺市詹家屯的地戏演员应邀前往丽江,表演了“安顺地戏”传统剧目中的《战潼关》和《千里走单骑》,并被剪辑到影片中。但影片所宣传的“云南面具戏”实际上是“安顺 地戏 ”,而安顺地戏”已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被告方的代理律师认为,《千里走单骑》只是一部故事片,是电影作品,是可以虚构的,并指安顺市文化局在影片首映后5年起诉是故意炒作。庭审进行了大约2个小时,双方表示愿意调解,但未达成一致,法官称择日判决[6]

濒危状态

1、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地戏在安顺周边的娱乐和社区交往圈越来越小,不断呈萎缩甚至消失现象。据上世纪90年代相关资料统计,安顺周边有地戏三百余堂,现已不足一百堂。 2、由于地戏唱本、脸谱的失散和毁坏,也使得地戏的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老一代艺人老龄化,而年轻一代又赶上找工热潮,地戏已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时候。 4、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娱神功能的地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5、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地戏的演出发生变异,面具雕刻越来越被其他工艺品取代。

视频

地戏相关视频

安顺地戏形象片
首届安顺地戏文化展演
国家级非物质文件遗产"地戏",神奇而富有特色
戏曲的活化石旧州地戏

参考文献

  1. 安顺地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 屯堡人家过大年之屯俗篇:地戏的盛宴 ,搜狐,安顺屯堡文化汇,2019-02-08 23:01
  3. 戏剧“活化石”贵州屯堡地戏(高清组图),人民日报海外网
  4. 安顺地戏,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安顺在线
  5. 安顺地戏,贵阳网,发布时间:2016-05-11 15:29:25
  6. 诉《千里走单骑》侵权 安顺地戏终审败诉,新浪, 2011年09月15日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