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网络 的图片

地随(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别名生地黄地随、原生地等,属于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主产于河南,是常见的中草药材之一

目录

简介

生地,味苦甘,气寒,沉也,阴也。入手少阴及手太阴。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亦君药也。

其功专于凉血止血,又善疗金疮,安胎气,通经,止漏崩,俱有神功。但性寒,脾胃冷者不宜多用。

夫生地既善凉血,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君,

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路,又何热之不除而血之不止哉。

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

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

今人不知其故,惊生地止血之神,视为灵丹妙药,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太凉,必至泄泻,元气困顿,而血又重来。

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进,且有增其分两,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1]

形态特征

生地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

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

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

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生地的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 ,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

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

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

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

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

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

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

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分布范围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生长于海拔50-1100米的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药用价值

别名

生地黄。

来源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怀庆地黄的干燥块根。

产地

主产于河南省、温县、博爱、怀庆、武陟、孟县等地。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的块状或长条形,纹锤形,全体扭曲皱缩,大小不一,直径1~5厘米,长5~15厘米。

每支重量10~125克。表面灰棕色,多皱褶及沟纹,粗糙。质地致密,断面紫黑色或乌黑色,油润有光亮。气微 香,味微苦甜。

以肥大,质致密沉重 ,断面油润 ,紫黑色者为佳 。

主要成分:含量地黄素、梓醇、多种氨基酸等。

功效与作用

1、止血:动物实验证实,生地的提取物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可见中医在止血方剂内应用生地是有根据的。

2、强心、利尿: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较显著,主要作用于心肌。由于有强心、利尿作用,故有助于解热。

3、降血糖:作用显著,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也能使正常家免的血糖量下降。

炮制

1切片;2炒炭。(炒至起鼓枯松)

性味

甘、苦、寒。

归经

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

滋阴、凉血。

主治

:阴虚发热,热病伤阴,烦渴、骨蒸,斑疹,吐衄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症。[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