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均口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均口镇位于建宁县南部,距县城27千米。辖13个行政村。宁三公路过境。辖均口、黄岭、修竹、龙源、官常、岭腰、隆下、龙头、焦坑、洋坑、台田、半寮、芰坑13个村委会。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1]

中文名: 均口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建宁县

面 积: 306 km²

下辖地区: 辖13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 0598

邮政区码: 3545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17258人

车牌代码: 闽G

方 言: 闽赣

方言:邵武话

乡镇概况

均口镇,地处闽西此边陲[建宁县南部,东邻泰宁、明溪两县,南接宁化县,西、北方向分别与本县的伊家乡、金溪乡接壤,距县城25公里,省道富下线和秀里线穿境而过,福建母亲河千里闽江的正源头就在境内严峰山南麓。全镇辖13个建制村,1个居委会,144个村民小组,人口17258人。镇域面积30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8.8万亩,耕地面积2.95万亩。

历史沿革

均口镇属革命老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1932年11月成立中共均口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所辖8个乡相继成立苏维埃政权和群团组织。1956年设均口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306平方千米,人口1.7万。

工业企业

1978年成立均口企业办公室,1979年,均口镇政府投资60多万元,在修竹村车头创建工业小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80年代企业结构还比较单一,90年代个私企业开始蓬勃发展。1991年先后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兴办机砖厂、人造板厂、石板材厂、清水笋罐头厂等12家企业落户车头工业小区。企业门类主要以林业、电力、石材等企业为主,有少部分矿产、建材、造纸及其他加工企业。2000年后企业门类开始多元化发展。至2005年,全镇各类企业达275个,其中农业企业6个,工业企业16个,畜业企业56个,交通运输企业1个,建筑企业1个,饮食服务企业20个,个体工商户175个,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274万元,是1988年的51倍,实现利税435万元,工业总产值3696万元,是1988年增长11倍。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建设旅游边贸型县域次中心的目标,聘请三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集镇2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集镇部分区域的详细规划。大力推进集镇开发和建设,完成了原影剧院地段的拆迁改造、均口村商贸楼的拆迁以及建设了派出所办公大楼等一批建筑,集镇人口达3800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10元,比2002年净增530元,比增19.03%,转移和输出富余劳动力1213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000多万元,全镇个体工商户170户,比2002年增加60户。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加大了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资源的整合,新建教学用房6300平方米,实行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集中办学,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计生工作连续两年位列全县第一;镇村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新建住院部500平方米,添置设备50余万元,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科教文卫

1969年兴办均口中学,90年代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开展“两基”达标活动,镇、村两级投资近500万元,对中、小学校进行重建、扩建、维修和添置教学器材。2005年,全镇有中心完小一所,初小11所,60个班,教职工116名,学生1359名;幼儿园4所,6个班,教师7名;中学一所,初中班13个,教职工46名,学生632名。2005年,全镇有大学生14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2名。2005年,卫生院有医生护士18名,病床20张,配备黑白B超、200MAX光机、尿十项分析仪、半自动生化仪、心电图机等先进医疗设备。村村都有卫生所,有乡村医生31名。

经济发展

四年来,均口镇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全镇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1988年的74:26调整到2005年的48:52,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5.7%提升到2005年的21.3%,工业与农业的比重由1988年的13:87调整到2005年的43:57。烟叶生产与竹业生产是均口镇的支柱产业。1996—2005年,全镇年均种植烟叶4258亩,产量7676.4担,产值354.45万元。仅此一项,年均实现财政收入7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43元。毛竹林面积由1988年的3.5万亩扩大到2005年的5.13万亩。2005年,生产毛竹36万根,笋干30万斤,鲜笋200万斤,土纸80万把,仅竹业生产就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00元。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7元,2005年达2844元,是1988年的5倍。财政收入1988年完成32.18万元,1993年首次超过百万元,达119.4万元,199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392.9万元,是1988年的12倍,2003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大幅度调减,仅完成财政收入88.3万元。2005年农业总产值4884万元,比1988年增长2.4倍。经济持续发展。2005年来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比2002年增长40%,工业企业4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产值3000余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136.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增长63%。笋竹、茶叶、莲子、烟叶、养殖业等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升,全镇种植烟叶6396亩,总产量达1.28万担,实现产值647万元,种植莲子4300亩,其中推广建选17号3200亩,总产值达811万元,推广种植“红芽铁观音”茶叶500亩。生态农业观光呈现新亮点,聘请县建设局和宁化客家设计院对修竹千亩荷花园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完成了赏荷路径、莲文化走廊、荷苑门楼等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接待游客达4000余人,有效带动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该园已升格为福建省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项目工作扎实推进。2005年全镇新建、续建生产性项目共12个,建立储备项目6个,完成总投资4290万元。在全县年度项目工作评比中获荣第二名。2005年全镇有电视机3462台,户均一台;电冰箱314台,洗衣机238台,热水器284个,摩托车(轻骑)3073辆,手机2000部以上,小车20多辆,电脑也开始进入老百姓家庭。2005年全镇有80岁以上高龄人口209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9人。

荣誉记录

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