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埃贡·席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图伦,他的父亲,阿道夫·席勒是任职于奥地利国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他的母亲,玛莉·席勒,则是来自波希米亚的捷克克鲁姆洛夫。

奥地利绘画钜子,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1]

1918年10月31日,年仅28岁表现主义的天才画家埃贡·席勒因为罹患流感去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标新立异的风格和苦闷徬徨的自画像,但真正为这位画家在艺术史上不断制造话题的是他充满色情暗示的绘画。作为"奥地利表现主义"的先驱,席勒生前在日记中为自己辩解,“我并不否认在我的素描和水彩画中的有很多的色情元素,但这始终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

席勒过世的最初几十年里,他一度被艺术史遗忘,直到一位热爱艺术的眼科专家在二战后的几年里疯狂收集席勒的作品,并于1972年出版了一半目录全集,埃贡· 席勒的名字才重新被人们记起。[2]

死亡笼罩的童年

父亲为这个家庭提供著优越的中产阶级状态,同样沉溺于当时中产阶级普遍的糜烂生活。他的父亲在婚前就患有梅毒,婚后的三个男孩相继夭折,席勒是家中的第四子,唯一的姐姐也在席勒3岁时去世。

1905年,父亲死于梅毒,15岁的席勒他舅舅奥尔(Leopold Czihaczec)成为他的监护人;奥尔对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难过,但他也认同席勒对艺术的热情天赋。

死亡对于席勒来说从来都不陌生,但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死亡成为他后来画作中常常表达的意味。

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906年,席勒向克林姆特也曾读过的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Kunstgewerbeschule in Vienna)提出入学申请并通过。他在那里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美术学院就学,学习油画和素描。

1907年,席勒向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寻求指导。 克里姆特一向乐于提携后辈,他对才华洋溢的席勒更有高度的兴趣。他购买席勒的画作,或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换,还帮席勒安排模特儿,为席勒引介买主。并带席勒加入维也纳工坊(Wiener Werkstätte)-一个与维也纳分离派有关的艺术家团体。

1908年,席勒在克洛斯特新堡举办了第一场展览。

1909年,克里姆特在维也纳举办的“Kunstschau”展览中曾邀请席勒参展。席勒在那里看到了爱德华·蒙克让·图洛普文生·梵谷等人的作品。从保守的学院解放出来后,席勒开始接触到人体与性欲的题材。

自画像

席勒逐渐摆脱了老师克林姆象征主义的套路,开始从表现主义画派中汲取养分。他惊异于爱德华·蒙克作品中那扭曲的恐惧和惊悚,后期的作品更加注重自身情绪的表达。同时,许多人注意到席勒的作品中那种不安定的情绪。[3]

席勒一生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中很多是裸露的身体。弗洛伊德说,露出生殖器或是相关器官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怕你,我藐视你!这应当也是席勒画作想要表达的意味。

他会在镜子前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席勒的朋友形容他“少见的英俊,外表一丝不苟,人们甚至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根未刮干净的胡茬。”这位英俊的年轻人最欣赏的一句话却是:万物都是活著的行尸走肉。

不检点的生活激怒了当地居民

1911年,席勒与17岁的维拉妮·威利·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相识。诺依齐与席勒在维也纳同居,并担任他某些最知名画作的模特儿。

关于诺依齐的资料很少,但已知她曾是克里姆特的模特儿,且很有可能也曾是克里姆特的情人。席勒和诺依齐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曾搬去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亲的家乡。尽管席勒与当地的关系密切,他和诺依齐还是被当地的居民赶了出来;原因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格格不入,尤其是无法容忍席勒雇用数名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儿这点。[4]

他们随后一起搬到在维也纳西边的小镇新伦巴赫,并在那边寻找灵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激怒了当地居民,他的工作坊还成了当地小流氓聚集的场所。

以亲妹妹做全裸画模,因过于淫秽入狱

1912年,为了追求心目中的艺术,席勒全然不顾世俗眼光,请来正值豆蔻年华的亲妹妹担纲全裸画模,甚至还因聘请未成年少女做模特,被控诱拐猥亵未成年少女,警方前往工作坊逮捕席勒的同时,也扣押了一百多张被认为是色情物品的画作。[5]后因作品太过情色露骨而被判入狱,画作被法官屈辱地当庭烧毁。席勒在开审之前被收押。开庭审理时,席勒诱拐的罪名被判不成立,但由于在幼童可接触的公共场合展示色情图象,席勒被判有罪。[6]

在法庭上,法官甚至直接以烛火将一幅“令人不愉快”的画烧毁。在被收押21了天后,席勒被判入狱3天。在狱中席勒绘制了12幅画,描述被关在监狱牢房中的不适与不快。

1914年,席勒勾撘上居住在工作坊对街的汉斯姐妹-爱迪丝·汉斯(Edith Harms)与艾德蕾·汉斯(Adéle Harms)。姐妹俩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的新教家庭,父亲是锁匠。

1915年,席勒与较活泼、善社交的爱迪丝订婚,而一直对席勒忠实的诺依齐则被席勒抛弃。在同年的二月,席勒就曾经在写给朋友的信件中透漏:“我想要结婚,为了以后的方便,对象可能不是诺依齐”。

1915年6月17日,席勒与爱迪丝结婚。尽管汉斯家族的反对,这天也是席勒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一次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席勒的生活和作品有重大的影响。

婚后第三天,席勒就被陆军征召。他起先于布拉格服役。在军中,席勒的长官很尊敬他的艺术才能,因此待他不错;他从未被派到前线战斗,在监狱担任守卫,看管俄国的战犯,闲暇之馀还可以绘画。

1917年,他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在此期间他产出大量且成熟的作品。

1918年,席勒受邀参加维也纳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50件作品在主厅展出,他还以《最后的晚餐》为灵感,设计了展览的海报,并把自己的肖像放在中央,取代耶稣的位置。这次的展览非常成功,席勒作品的价格大涨,他也接到许多绘制肖像画的委托。

1918年,他同时在苏黎世、布拉格和德勒斯登所举办的展览也非常成功。

最后的作品

1918年秋天,西班牙流感传染到维也纳。怀有六个月身孕的爱迪丝在10月28日因流感而过世。[7]

1918年10月31日,也是爱迪丝死后三日,席勒也因流感而身故,得年仅28岁。

在这三天之中,席勒画了许多爱迪丝的素描,这些是他最后的作品。

天价作品

据artnet价格数据库显示,席勒在拍卖会上售出的最昂贵的作品不是人物画,而是一张1914年创作的风景油画。

该作品在伦敦苏富比2011年6月22日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卖中以398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Swann Galleries 埃贡·席勒签名书信和里根总统的摄影作品表现超过预期)[8]

致敬

《席勒:死神与少女》这部电影,呈现画家席勒对于艺术的痴狂和沈溺女色的争议人生。[9]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饰演画家的诺亚(Noah Saavedra)首度担纲男主角,却表现不俗,不但完美演绎出席勒的神经质与对艺术近乎强迫症的狂热,宛如雕像般的立体五官和精壮身材,也为这位传奇艺术家更添魅力。

死后被追捧的艺术家

曾经债务危机的维也纳私人博物馆的利奥波德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席勒作品最多的地方。

2011年,将一幅席勒风景画送到了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进行筹款,成交价4000万美元,创造席勒作品拍卖的新纪录。[10]

作品表现

席勒作品表现力极强,尤其是他的人物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

神经质的线条勾勒出骨骼,明暗对比强烈的色块混沌一片,似乎在隐忍著发泄著什么。他的自画像、他的裸体女人像,他所表现的精神纠结、性和死亡,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

席勒的朋友形容他“少见的英俊,外表一丝不苟,人们甚至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根未刮干净的胡茬。”这位英俊的画家最欣赏的一句话却是:万物都是活著的行尸走肉。[11]

他的自画像双眼凹陷,表情痛苦,四肢瘦弱,病态毕露。要么是黑色和青绿色,要么是红色或绿色星星点点地分布。早期的席勒曾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允许下,到医院观察垂死的病人,这些不健康的肤色即来自那些病入膏肓的人。

除了他的作品外,席勒本人的情感故事想必也能引起不少人八卦的兴趣。以他为主角的传记电影几乎都把他和女友的感情纠葛当作故事主线。

代表作品

《斜卧的女人》

《死神和少女(漂浮者)》

《干洗房》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