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埭头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埭头镇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下辖镇,地处秀屿区东部,三面临海,东濒兴化湾东南、南滨平海湾,与平海镇毗邻,西与东峤镇相连,北、东北与荔城区北高镇、涵江区隔兴化湾相望。行政区域面积105.5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埭头镇户籍人口140376人。

宋元时期,分属崇福乡奉谷里、武盛里。1958年,改称埭头公社。1984年,改乡。1986年12月,乡改镇。截至2021年10月,埭头镇下辖3个社区和2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埭新社区天云路1号。

2011年,埭头镇财政总收入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0.04亿元,增值税0.03亿元,企业所得税0.08亿元,个人所得税0.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56%、41.5%、77%。人均财政收入200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6919元。 2019年末,埭头镇有工业企业66个,其中规模以上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0个。[1]

乡镇概况

埭头镇位于秀屿区东部沿海突出部,三面环海,海岸线长25千米。劳动人民与海争地,围埭造田,发展农业生产,其定居点多以“埭”为名。此地是当时居地中心,形成第一大墟市交易地;“第一”与“头名”意同,故称埭头。

此地自南朝莆田置县起就属于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话,埭头镇位于兴化湾南岸,三面临海,南靠平海湾,秀屿区东部,海岸线长约25公里。辖区陆地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9万亩,滩涂面积1.5万亩。36平方公里的大蚶山雄冠埭头境内,涉及10个村。全镇有22个行政村,含黄瓜、告杯二个海岛渔业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埭新社区居委会),全镇面积126平方千米,总人口131446人。

历史沿革

此地自南朝莆田置县起就属于莆田,1958年建埭头公社,1984年改乡,1986年乡改镇。1997年,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11.8万,辖石城、东林、淇沪、黄瓜、后郑、樟林、翁厝、石塔、温李、湖东、英田、汀岐、高林、赤石、后温、武盛、潘垞、田边,鹅头、汀港、黄屿、筶杯22个村委会和埭头居委会。

人员构成

现有镇机关干部职工109人,其中行政人员31人,事业人员78人。村级干部182人,其中支委116人,村委96人,交叉任职30人,培养后备干部32人。全镇驻镇机关企事业单位23个;

有中学4所(其中1所完全中学),小学35所,中学教师378人,小学教师920人,幼儿教师109人,中学生7000多人,小学生1.3万多人; 有中心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所26个,医务人员268人,乡村医生116人; 有老人活动中心13个;

公安派出所3个,其中行政所1个,边防所2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48个,党员总数2487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60人。

经济发展

2009充分发挥海洋、区位和侨台三大优势,着力发展海洋、集镇、劳务、民营四大经济,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4亿元,比增20.1%,其中工业总产值6.05亿元,比增24.3%,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64亿元,比增59.1%;农业总产值6.36亿元,比增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比增67.3%;财政总收入1509万元,比增27.8%;农民人均纯收入6830元,比增6.7%。

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着眼长远, 主动出击, 充分挖掘民间资本, 找项目、争项目、拉项目、跑项目,利用9.8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莆田)木材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有利时机,赴广东、北京、江西、东南亚等地进行招商。2009年共安排重点项目15个,其中区级重点项目6个,镇重点项目9个,石城风电场、埭头110kv变电站、石城油库扩建、石城工厂化鲍鱼养殖基地、埭头敬老院、樟林中学、土头中学学生宿舍楼等9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石城一级渔港、莆田核电站进场道路、自来水村村通、埭头十一中三级达标校建设、石塔小学教学楼改造等6个项目扎实推进。成功引进宏岸建设、省十建、迪通建设3家引税企业,当年度实现税收31万元。

支柱产业实力增强。一是规模企业体量增大。面对金融危机,镇政府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发展,2009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6家,新增产值8696万元。二是海洋经济进一步壮大。全镇共有各类水产养殖户5200多户,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机动渔船1048艘。全镇实现渔业生产总产量9.68万吨,比增5.3%,总产值达5.05亿万元, 比增18.5%。1.7万亩牡蛎成功实现半人工育苗培育,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三是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形成潘宅青葱、后海高优农业和东林农林场等三个基地,种植总面积达6000多亩,实现产值2100万元,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总投资4500万元、惠及19个村的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全面施工;筹资496万元,新建水泥村道14条,共18.8公里;投资20万元,架设路灯7.5公里;投资30多万元,建成敬老院1所;投资30多万元,建垃圾收集池48座,配备村级卫生保洁员32人,做好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投资200万元,建成骨灰楼3座、公墓2座。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着力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筹资1440万元,新建莆田十一中综合楼1座、小学教学楼4座,学生宿舍楼3座;发动捐资186万元,用于添置学校教学设备。抓好"双高普九"工作,实现小学入学率达到99 %以上,中学入学率达到98%,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大力开展奖教助学活动,共表彰了100名为我镇教育事业作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发放奖教助学金2万元。着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和领导挂钩学校制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着力做好义务教育债务消减工作,共化解教育债务186万元。大力协调有关部门,成立鹅头小学教育基金会,华侨吴建忠先生每年为教育基金会捐资10万元。[2]

基础设施

建国前,镇上仅有狭窄的十字街和简陋的住房,商店稀少。

建国后,境内兴建小型水库208处,总蓄水量1万多立方米。

1978年后,按集镇建设规划,改造旧十字街,路面拓宽为12.5米,铺上石板,建两旁下水道842米。群众集资沿街建房10套,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新建工商所和贸易市场的楼舍摊棚,建筑面积8507.29平方米,商场、仓库和综合商店7033.36平方米,粮站4151.03平方米;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和卫生院病房,建筑面积10643.97平方米;农械厂、兽医站、食品、水产等单位建筑面积4178.53平方米。

文化底蕴

江苏 溧阳市 埭头镇,北依长荡湖,南枕芜太运河,位于溧阳市北郊外10公里处,与人类发源地上黄镇相邻,东与宜兴市千年老镇杨巷接壤。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溧阳市埭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清代名仕史贻直的故乡,历代名人伍子胥、欧冶子、孙权、宋徽宗、岳飞、朱元璋、刘伯温、李秀成都曾在埭头留下珍贵的足迹,至今还保留着舍头桥、崇宁寺、史侯祠、灵雨坊、歇轿殿、汲古泉、进士松、圣皇亭、神仙树等文物古迹,成为当地一大文化亮色。

历史的传承,赋予埭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史侯祠 被称之为"江南第一大祠",在今埭头高级中学内。

窈窕枫林石径斜,古碑文字起龙蛇;

一方祭祀传荆俗,千古衣冠出汉家;

春雨落花沾鬼堞,夕阳高树噪神鸦;

我侯因锡斯民福,时驾飚轮蹑紫霞。

这是元代至正年间溧阳籍进士严瑄的诗作《史侯庙》。诗意是枫林伴着石路通向侯庙,庙中古碑有苍劲铭文,千余年来祭祀故侯,史家盛族一脉相承,史侯墓洒落着春雨、春花,并伴归巢的鸟叫,史侯的英魂踏风乘云看望故乡,祈福乡梓。

史侯祠是为纪念邑里史氏一世祖史崇而建。溧阳明清县志记载:史崇生于公元4年,公元24年前后,被任右将军,辅助西汉更始帝刘玄平定赤眉,在杜陵迫降刘盆子,在昆阳大败王寻,又除王莽,并为东汉建武年间兴盛建树卓越功勋,由此被封为溧阳侯,食邑1万户。公元82年,史崇离世,安葬于溧阳洮水之埭,其后故宅建祠,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供祭。由于历年祷雨灵应,宋时封史崇为"灵济公",元时封"灵济王"。

2000年多来,史侯祠经历无数次的天灾战祸,祠庙屡遭破坏,但史氏后人都及时修缮,有记载的大修就有15次,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唐代起,就成为江南第一大祠。到清光绪30年,史侯祠占地60余亩,有着殿阁排云廊深翼张,丹青流光金碧溢彩的气势,侯祠主要有石路、石坊、石桥、华表、石翁仲、石马、石羊、石围墙四百丈;有戟门、正殿、左右侯祠、后寝、左右廊、三节堂、萃英堂、萃奂堂、汲古书屋、海岳堂等共52间;还有象贤亭、洗心亭、万松亭,苹藻所等。

史侯祠有着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其中有著名的东汉中书令左雄所撰的《汉司空溧阳侯史公庙碑记》,以后碑石几番毁坏,史氏子孙不断仿旧碑刻题拓新,溧阳老县志所刊用的《司空庙碑记》,是唐朝贞观年间史崇的第十八世孙史仲谟所撰,碑记和碑上的颂词刊载在《建康志》,珍贵的史料得以完好传承;有《汉封溧阳侯史崇制命》、《宋封灵济公文告》、《宋敕赐显惠庙牒》、《元封灵济王宣命》等诸多皇帝的封赏文告,有史侯祠正殿宋代朱熹所书"海岳堂"匾额以及存留大量楹联、长对、诗词。

旅游资源

天云洞风景区位于大蚶山南麓,距莆田城区36公里,风景清幽,唐朝诗人罗隐来过此山赞叹"满山皆秀"。天云洞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径曲著称,景区内有一线天、九真观、致雨龙池、三十六碟、覆船坡等神秘莫测、蔚为奇观的景点50多处,兴化四季最为宜人的四大景色之一"夏天云"便是大蚶山的天云洞。

相传蚶山远古时代原为海底一巨礁,后因地壳变迁,升出海面,其历千年浪淘潮蚀,成为今日岩阵群立,怪石杂陈,洞穴奇多,石像遍布的景观。

沿莆埭公路到温李村,向北拐,山道盘旋而上,车子停在半山腰,然后拾级而上,迎面突兀一人面谱巨石,人称"仙人迎客",曲径通幽,便见"云海仙踪"巨幅石刻,有"仙公洞"、"龙喉"巨洞,还有"归真""忘返"诸洞,洞穴相间,洞幽壑深,是消暑胜地,并有鳌峰岩上的"上帝殿"、"通明殿"、"孔子殿"、"同道寺"等诸多建筑,都是依峰傍石,逢崖就壁而立,密集分布在方圆不到400平方米的巨岩怪石丛中,且有曲径相通,景致独幽。从天云洞北行约200米处,路旁左侧一巨石上,有石刻"致雨龙池"四个大字,石下有一活泉,相传系南宋幼帝与丞相陆秀夫南奔经莆留迹处。"致雨龙池"字迹,传系陆秀夫所留。"龙池"下行数十步,即见"恒山草堂"遗址。"恒山草堂"系清初邑儒陈恒山携妻带儿在此吟读课徒,隐居修身之处 。"恒山草堂遗址"六字巨幅石刻令今人观之,陡发思古之幽情。

沿草堂北上即达相传"仙佛斗法"的"三十六碟",在几百平方米巨石的顶面上,错落着似盘、碗、碟、汤匙等食具形状的积水窟窿,相映成趣,由此石像衍生而来的"仙佛斗法"神话故事至今流传。再往北行数十米,即见山顶巨石群中的一元宝状巨石,重数十吨,然以手推之即能左右晃动,称之"风动石",风动石的四周皆有如驼、鹰、狗等石像群,并有东西覆船石等,蔚为奇观,附近还有石鱼鼓、石磬、十八跳石等,还有唐人罗隐居留处"隐洞"等古迹。

大凡"界外"之山多不毛,只见石头不见草,

然滴水岩周围苍松翠柏傲崖挺立,奇花异草点缀其景,不失为一处假日休闲,登高揽胜的好去处。 石城码头有通往莆田南日镇的渡轮。

镇东北也是莆田话分布区, 镇东北的平潭县南海乡塘屿岛及其附近岛屿(原来塘屿乡)北楼村、南中村也为莆田话分布区, 居民主要从莆田涵江区一带迁移而来,由于通过兴化湾兴化水道的南日水道和莆田半岛相连 ,与平潭县强势方言(福清话)接触的机会较少,故塘屿岛及其附近岛屿莆田方言易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