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壤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壤塘

壤塘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29′8′~32°41′,东经100°31′~101°29′4′,东及东北与马尔康县、阿坝县接壤,东南与金川县毗连,南和西南与甘孜州道孚县、炉霍县、色达县交界,西和西北与甘孜州色达县毗邻,北与青海省班玛县为邻。

壤塘于1958年建县,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寨,意为“ 财神的坝子”。1958年 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将色尔坝、上寨、杜柯、南木达合并设置壤塘县[1]

壤塘县属高原山地气候,行政区域总面积664022.29公顷,辖12个乡镇、3个居委会、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131个,拥有南莫且湿地、香拉东吉圣山、海子山、野人大峡谷和上杜柯峡谷等景点。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关系表
 中文名	
 壤塘县
 外文名	
 rang tangCounty
 别名	
 壤塘
 地区生产总值	
 122015万元(2019年)
 下辖地区	
 下辖壤柯镇、蒲西乡、宗科乡等12个乡
 电话区号	
 0837	
 面积	
 6863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户籍人口47484人(2019年)
 行政区类别	
 县
 人均生产总值	
 28709元(2019年)
 政府驻地	
 壤柯镇
 著名景点	
 棒托寺、确尔基寺、海子山
 

展开 目 录 1基本简介 区域概况 自然地理 2历史沿革 3矿物资源 森林资源 原始农业 体手工业 八字方针 4人口数据 5经济概述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6社会发展 城镇建设 民生保障 教育科技 文休卫生 政策环境 安全生产 文化环境 防震演习 7民族风情 蒲西锅庄 藏洼寺经书雕版印刷 雕塑与绘画 服饰 礼仪 婚礼 丧葬 8旅游资源 夏炎寺 东壤塘桑珠罗布林寺 壤塘9层弥勒佛塔 壤塘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 壤塘补天瀑布 壤塘海子山风景区 壤塘县文化 高山牧场 9词条图册

基本简介

壤塘县东及东北与马尔康,阿坝县接壤,南与金川县毗连,西部和南与甘孜州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相望,北邻青海省班玛县。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壤塘寨。寨坐落于山上,其山形似手托宝幢的“藏跋拉菩萨”。《藏汉大辞典》记:“瞻巴拉、义译持聩。

区域概况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西部,地理坐标:北伟31°298′—32°41′,东经100°31′—100°294′。

壤塘县东及东北与马尔康,阿坝县接壤,南与金川县毗连,西部和南与甘孜州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相望,北邻青海省班玛县。县境内辖1镇、11乡、60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334人。县境东西横跨89.6公里,南北纵长134.4公里,全县总面积6606.49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85米,绝对无霜期仅48天,年降水量763.19mm。县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支流422条,杜柯河和则曲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对长江源头的水源涵养起着重要作用。

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壤塘寨。寨坐落于山上,其山形似手托宝幢的“藏跋拉菩萨”。《藏汉大辞典》记:“瞻巴拉、义译持聩。梵音译作阎波罗。旧译布禄金刚,一财神名”。《藏汉大辞典》再记:“幢,宝幢,胜利幢,宫殿屋脊上象征胜利的一种装饰品或供神物品!,”“壤”系藏语言译,源自上意。山前有一平坝,“坝”藏语谓“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据。

自然地理

  壤塘县位于自治州西部,地处北纬31°6′~32°41′、东经100°31′~101°29′之间。与青海省班玛县和州内金川县、马尔康县、阿坝县及甘孜州的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接攘。总面积6606.49平方公里。东西宽 89.6公里;南北长 134.4公里。[1]

地形以丘状高原为主,相间河谷平地和高山。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有较大的山7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 60余座。其中杜拉甲格则山海拔 5178米,为五级山脉,是境内群山中的最高峰。有杜柯河(旁侧交流有宗科、色曲、日科等40余条)、则曲河等6条河流。杜柯河在县境内流长180公里。有湖泊10个、沟432条。

壤塘县 县内冬季干燥寒冷,长冬无夏,春秋短促,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高原型气候。从河谷到高山,有明显的气候垂薇变化,多为小区域气候。则曲河一带和上杜柯为高山草原气候区,社柯河流域为山地气候和山地森林气候混合区。年均气温分布为南高北低,相差约2~8℃。县城壤柯镇年均气温4.8℃,7月最高气温29.4℃,最低一23.4℃。年平均降水量763.l毫米,中部偏多,南北略少。

北部无霜期短,南部无霜期也仅100~120天。初雪最早出现在 9月中旬,终雪最迟在 5月上旬。海拔 3500米以上地带,则全年霜雪不断。杜柯河流域海拔高差大,雨量充沛,气候较温湿。则曲河流域山势平缓,河谷宽阔,日照长,冬季严寒,多大风。

壤塘县 全县形成两个主要的土壤植被分布区。杜柯河沿岸土攘为山地棕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棕色灰化土、高山草甸土。典型植被以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的云冷杉和混交林为主,间有青木冈、、桦林和白杨。河谷地带为植被集中区。则曲河沿地土壤为亚高山、高山和高山灌木丛草甸土,次为山地棕壤土和少量的沼泽土、局部山脊为高山寒漠土。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次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在河谷阴坡有块状分布,主要为云杉和冷杉。

历史沿革

公元前310年,壤塘称牦牛徼外,汉武帝统一西南少数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隋末,为西山微外之地。唐蕃时期,属剑南西山。

全县由三大区域组成:上寨地区。原属绰斯甲嘉绒藏区,夏商周时代的绰斯甲,属华夏外的方国部落,称东女国所在地。秦汉时期,即为羌人生息之地,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唐代属吐蕃地,后为蜀郡之西域,属安多三十六诗部落之一。元代,沿其旧制推行土官制。明代以来绰斯甲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之一,历经41代土司。第33代土司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赴京,归顺清王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受封安抚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宣抚司,隶阜和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改隶懋功协。光绪三十二年( 19 0 6年),赵尔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拟设县,未果。

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第二次驻留金川时于1935年10月在绥靖屯(今金川县)建立中共大金省委,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下辖绰斯甲等地,置绰斯甲县。翌年7月,红军北上离绰,废县。民国28年,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批准,划绰斯甲归西康省,建“周来县”未果,原属甘孜州色达县,系阿西部落领地。明末清初,阿西骨系阿西普巴加脱离阿西部落联盟,由青海省果洛草原到达杜曲下游的多朵生更重一带的杜柯地区,居住约百年。

清雍正年间(1724~1735年)又迁至上有“竹日”、中有“色塘”、下有“额拉”的地方,推举瓦修、夏甲它为瓦修督系第一代头人。数代之后演变为三大部落,至第六代瓦修头人拉则四朗多吉时,游牧在翁柯、泥柯、杜柯等地的 70多个部落先后归顺阿西部落,形成以阿西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杜柯地区,素有阿西部落管辖6大农区部落、4大牧区部落之说,部落关系迭迹难考。南木达区。1378年,嘉绒扑龙人宗然拉西日喇嘛在中壤塘始建错尔基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错尔基寺活佛晋谒皇帝,归顺明朝,诏封错尔基寿良足嘉尚为“弘教禅师”。明正德四年( 15 0 9年),诏封错尔基寺若尔坚于为国师。明嘉庆二十九年(1550年),错尔基寺二世活佛杰瓦僧格进京朝贡,晋谒嘉庆帝,受封为“大善法王”,降旨委其领辖八大坪、五大山。“化外之域”的南木地区,均在 3 7座寺院的“以教代政”势力的统辖之下,由各不相属的大小部落分割占据。

1958年 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将色尔坝、上寨、杜柯、南木达合并设置壤塘县。辖1镇、11乡。

矿物资源

森林资源 壤塘县

      境内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和森林资源,宗教寺院、佛塔楼阁、山水奇景是供旅游的资源地。全县人民利用开发有利资源,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269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255万元,农业总产值 2443万元(牧业总产值1706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

牧业经营管理

      解放前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混群放牧,自然交配。牧民逐水草而居,极少有棚屋圈舍设施,更无疫病防治设施,牲畜繁殖成活率极低。1949年,全县牲畜存栏 65921头(只)。其中:牛 46279头;马 4642匹;羊14364只;猪6头。1952年,牲畜70443头(只)。其中:牛50096头;马4800匹;羊 15497只;猪 5 0头。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加强草场建设,防治畜病和鼠虫害,走建设和养畜并举道路。进行畜种改良,实行“作价归户、私有私养”的方针。 19 6 5年,牲畜总数过 10万头大关,达10.21万头(只)。1972年,达12.58万头(只)。1977年达14.92万头(只)。1980年达16.95万头(只)。1984年达18.43万头(只)。1990年达到 22.94万头(只)。其中牛 17.68万头,马 10523匹,羊 41268只,猪840头。

原始农业

      解放前基本属原始农业。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34万公斤,亩产59.5公斤。主要作物为青稞、小麦。解放后,党领导农牧民走合作化道路,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引进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 19 5 9年总产量达255万公斤。1966年,总产量达419万公斤。1978年,全县粮食播面 46419亩,总产 5 0 3. 5万公斤,亩产 108.5公斤。 1990年在“退耕还牧”、“退耕还林”、“以牧为主”实行土地轮作制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量也达416万公斤,较1976年增产44万公斤,增长11.8%。

体手工业

      解放前仅有极简陋的个体手工业。解放后,有了极大的发展。1960年,有农机修造厂1个、食品加工厂2个,产值3万元。1969年,发展到电力、机械食品、皮革、缝纫等7个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1.22万元。1978年,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逐步建立电力、机械、建材、工业、食品、皮革、缝纫等轻、重工业项目14个,总产值达166.56万元。1979年,有门类较完整的工业企业23个,总产值212.18万元,为历年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90年有工业企业 11个,总产值 276万元。境内还有州属林业企业壤塘林业局。

八字方针

      历来没有一寸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解放后,贯彻执行“修路、架桥、长港、治河”八字方针。 19 6 0年,建成了可(可因)攘(塘)公路,全长 164公里。此后又组织千人筑路队伍,对县境内路段进行了加宽改造。1966年开始修筑林区公路。全县通公路里程483公里。公路可与青海省班玛县,甘孜州炉霍县、色达县和州内阿坝县相通。境内区、乡均通公路。州属壤养路段负责主要公路干线的养护。

邮电事业从无到有,现已乡乡通邮。1990年邮电业务总量达21.97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加。

人口数据

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数47484人,其中男性23494人,女性22990人。农业人口38883人,非农业人口7601人;常住人口43000人,城镇化率26.61%,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4.84‰,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4‰[2]

经济概述

1958年建县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是一个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1959年民改以后生产资料回到了生产者手中,生产关系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壤塘县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社会经济超常发展,用短短五十年时间创造了壤塘历史上几千年都无法比拟的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

综述

2019年,经州统计局审定,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0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819万元,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734万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462万元,增长4.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1%、28.5%和63.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个、1.4个和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5:25:45.5调整为24.5:5.5: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709元,增长3.8%。[2]

第一产业

201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960万元,增长4.3%,其中:农业总产值10911万元,下降2.1%;林业总产值2282万元,增长5.2%;牧业总产值34464万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303万元,增长5.4%。

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5万亩,粮食总产量4142吨。增产742吨,增长21.8%。

2019年森林面积220596.09公倾,森林覆盖率33.2%。全年实施森林管护面积242.409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7.4万亩。2019年共设计集体林采伐宗地27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27份,采伐蓄积3892立方米,出材1946立方米。组建了45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全县1349人参加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1人,占合作社总人数的77.9%。

2019年出栏牛48439,增长10.5%,出栏羊33010,增长6%,出栏生猪300头,下降9.1%。肉类总产量7194吨,增长11%,其中,牛肉产量6568吨,增长10.7%;羊肉产量603吨,增长15.3%;猪肉产量23吨,持平。奶产量11747吨,增长6.5%。年末牛存栏171205头,下降2.9%;羊存栏57186头,下降13.2%。

201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905千瓦,增长1.1%。全年农村用电量560万千瓦小时,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年安全饮水、水利建设、防洪治理、生态修复项目7个,完成投资8589万元。新建自流饮水15处,建设机电井162口、维修37处,建设简井50口,解决3536人饮水问题,其中贫困户52户、256人。

第二产业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实现工业增加值2085万元,增长7.9%。年末新升规一家工业企业(壤塘县宗科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0.5万元,结束全县无规模以上工业的历史。

2019年全县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户,比上年增加1户,增长33.3%,全年实现资质内建筑企业总产值26683万元,增长124.4%。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实现4649万元,增长34.6%。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新开工项目43个,新增固定资产36536万元。全年施工项目共7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588万元,同口径增长9.2%。按投资结构分,基础设施投资55310万元,增长14.6%;产业投资7763元,下降31.8%;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40540万元,同比增长2.4;其他投资8975万元,同比增长130.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2393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1%,增长8.4%;第二产业投资11714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0.4%,下降29.5%,其中工业投资10814万元,下降32.2%;第三产业投资88481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78.6%,增长9.8%。[2]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末,行政区划面积内公路总里程达80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07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3万人,旅客周转量174.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4.3万吨,货物周转量1812.4万吨公里。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末邮政、电信业务收入3111万元,同比增长1.2%。固定电话机用户达4746户,同比增长9.5%。移动电话用户达26120户,同比增长8%。国际互联网用户7116户,同比下降4.5%。

国内贸易及旅游业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66万元,同口径增长6.3%。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511万元,增长6.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55万元,增长6.4%。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9882万元、1155万元和3229万元,分别增长6.1%、4.2%和7.9%。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共接待游客35.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70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1.8%。

财政和金融业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2138万元,增长13.8%,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293万元,增长15.9%。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80269万元,增长0.5%,其中教育支出15512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276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50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7984万元。财政自给率为1.2%。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5724万元,增长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9117万元,增长8.3%。各项贷款余额60079万元,增长50.6%。[2]

社会发展

壤塘县 城镇建设 2019年共监督项目121个,其中房建市政22个,脱贫攻坚项目99个,报监报建108个,招标备案15个,消防备案1个,加强了日常监督管理。全县加斯满村、修卡、壤塘村、茸木达村、布康木达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修卡村、加斯满村已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完成全县脱贫攻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公厕5座、垃圾回收池37座、消防池7座、洗衣台7座及附属设施等内容。实施藏区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380户,中壤塘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08户,顺利完成了全县129套“茂县安心工程”认购、分配工作。

民生保障 2019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91元,增长10%。按常住地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245元,增长8%。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2781,增长8%;经营净收入2316元,增长10%;转移净收入420元,增长4%;财产净收入727元,增长7%。人均消费支出20943元,增长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59%。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91元,增长11%,其中工资性收入2429元,增长11%;经营净收入5870元,增长12%;转移净收入4380元,增长10%。财产净收入112元,增长23%。人均消费支出10860元,增长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74%。

2019年末,城镇新增就业384人,19名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8个,共收集见习岗位38个,推荐就业见习人员11人。对3700余名城乡劳动者开展27期脱贫攻坚贫困家庭技能培训。

2019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29066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82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323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3877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628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9249人。参加失业保险2353人,参加工伤保险3593人,参加生育保险579人,农民工高风险参保人数2470人。年末全县共有431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057人享受农村居民民最低生活保障,1279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259人享受集中供养。全县共有农村敬老院6所,养老服务设施开放的床位数780张。 教育科技 2019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1所,其中小学校11所、普通中学2所、高完中1所,幼儿园47所。小学在校学生总数580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总数2080人。小学专任教师32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50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98.76%,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100%。

2019年积极协助 “科技扶贫万里行” 省、州专家服务团来全县指导培训工作,申报高原蔬菜种植、高原油菜种植、牦牛养殖三个专家服务团,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协助完成省州各专家服务团来壤第三阶段工作任务。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323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11人。[2]

文休卫生 2019年,全县文体活动异彩纷呈。参加录制康巴卫视、阿坝州2019年壤巴拉“藏历土猪新年”文艺及藏戏专场晚会。在吾依村组织和指导村文艺小分队开展文艺活动,完成原生态歌手初赛。赴浙江开展“文博会展演”、“温州壤塘文化周”、“壤巴拉锅庄展演”、“旅游推介会文艺展演”,赴德阳参加东方电气集团“壮丽70年,放歌新时代”文艺展演活动,受邀代表阿坝州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颁奖晚会”文艺演出,参加州环境保护局举行的颁奖晚会,受邀赴昆山参加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向全州、全省、全国展示了壤塘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获得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的认可。成功对接绵阳师范学院赴壤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并分别在县城、茸木达乡及大伊里进行文艺演出,旨在让壤塘群众感受他地文化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019年举办了2019年壤塘县职工运动会、赴若尔盖参加阿坝州第十五届州运会(马上项目)、赴阿坝县参加川甘青男子篮球比赛、赴九寨沟县参加阿坝州第十五届州运会,获得“女子篮球第三名”、“摔跤55kg冠军”、“全省少数民族第十五届运动会珍珠球第二名”及“优秀裁判长”的荣誉称号,展现壤塘人的体育精神面貌。

2019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69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所,基层卫生院12所,村卫生室51个。开放床位315张,卫生技术人员316人。中藏医院创二甲医院,妇计中心创二乙医院。完成免费孕前优生优育检查199,对免费婚前医学健康284对。完成包虫病B超筛查5948人,免费药物治疗208名患者。艾滋病HIV检测7033人次,规范管理肺结核13例。全年婴儿死亡2人、死亡率6.43‰,全县3岁以下儿童为2600人,系统管理2189人,系统管理率84.19%,孕产妇死亡0例,住院分娩276人,住院分娩率88.7%,孕产妇系统管理150人,管理率81.96%。

2019年县广播电视台拥有电视台1座,调频广播台1座,中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机4台。全年制作播出藏汉双语新闻共1100余条,其中:汉语700余条,藏语400余条。先后开设了《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建设》《学雷锋树新风》《群众工作月--我们在行动》《全域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壮丽70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祖国我想对你说》等栏目。“壤塘家园”APP手机客户端上传视频新闻共计1394条。其中,央视采用全县新闻2条,四川电视台采用全县新闻4条,安多卫视采用我台新闻69条,康巴卫视采用我台新闻99条,阿坝州广播电视台采用我台新闻稿件228条,全州视频用稿排名基本保持前四;阿坝日报采用175条;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等报纸上采用我中心新闻250余条;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川报观察、微阿坝等平台采用我中心新闻1600余条;学习强国用稿240条。[2]

政策环境 壤塘县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县委“二十四字”的总体工作思路,即“抓机遇、强基础、调结构、促开发、抓扶贫、兴教育、求发展、保稳定”。依托自然资源,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扶贫工作统揽全局,着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全县今后将紧紧围绕打好六个“基础”,即:交通、通讯建设,水电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城镇、基层政权建设,社会事业;建好三个“经济区”,即:上寨农业经济产业区,杜柯第三产业经济区,南木达牧业产业经济区;建成一条走廊,即:建立杜柯河域县境内段原始生态走廊。

2019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削减量64.76吨,氨氮削减量6.271吨。全县主要河流出境断面蒲西乡、茸木达乡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两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竹青沟、竹柯沟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11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2天,优良天数达标率100%,2019年全县6月县城空气质量进入全省183个县(市、区)排名前10。农村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2]

安全生产 2019年共发生各类非生产经营性事故202起,死亡12人、受伤16人,经济损失265余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82起,死亡4人,受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65余万元;火灾事故15起,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其他意外事故5起,死亡8人、受伤1人;全县未发生一般以上安全生产事故。[2]

文化环境 壤塘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其中以音乐舞蹈、民歌、藏戏、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为主。壤塘县有古建筑物5处,其中棒托寺喇嘛塔及石经,位于茸木达,寺始建于元代(公元1528年)。棒托寺塔群在历史上与西藏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齐名,并称藏区三大塔群。寺内一号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内壁存明代壁画。二号塔建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内壁保存部分清初壁画。三号塔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塔内保存大量佛经故事壁画。另外的错尔基寺位于中壤塘村,建于公元1378年。日斯满巴碉房位于石波寨建于明代。西穷寺位于西穷村,建于公元约1654年。求汤古动物化石位于求汤村,距今约500年。革命文物有5件,红军标语牌2个,斧头、木桶、饭盒各一个,都是3级革命文物。

防震演习 防震演习,“报告总值班室,壤塘县突发8级特大地震,部分房屋变形倒塌、道路阻断、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建议启动《地震应急预案》一级响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领导接报后立即下令。随后,驻县部队、武警、森警、消防、公安、民兵、医疗救护、道路抢通等应急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向震中地区挺进,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至此,壤塘县2012年防灾救灾大演练,悄然启动。

“通过此次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提高了全县群众防灾救灾意识,有效的磨合了应急队伍,还为全县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参加此次演练群众讲道。据悉,为做好此次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活动,壤塘县提前部署,科学安排,严格按照“以人为本、避让为主、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突出实战、注重实效、周密部署、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陆续开展了地震测报、领导决策、学校避险、现场救护等9个阶段,29个场景的应急演练科目。

民族风情

壤塘县

系安多地区的藏戏剧种。最早酝酿于18世纪末叶青海黄南隆务寺,在寺院喇嘛夏令安居后举行“呀什顿”游乐活动时,喇嘛们根据在西藏习经期间所看到的藏戏演出和背回来的藏戏“经文本”,开始以安多语和安多民间说唱调来表演藏戏故事片断。到19世纪中叶以后,演出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更加丰富,也日趋规范,能演出完整的剧目《文成公主》、《智美更登》。

蒲西锅庄

是一种藏族民间的无伴奏集体歌舞,唱藏文学,边歌边踏边起舞。慢板时,舞姿自然悠摆,快板时,动作豪迈雄健。

藏洼寺经书雕版印刷 藏洼寺雕版印经院从2000年开始彻底恢复传统的造纸工艺,连印刷用的墨水、朱砂、各种工具等全部自己制作,所有工艺流程全部传统化,使印经院和它的产品成为活的文化遗产。

雕塑与绘画

壤塘地区宗教文化艺术中,雕塑与绘画堪称一绝。雕塑的种类有泥塑像、木刻、酥油花、细沙画等,特别是造型完美、生动、惟妙惟肖。寺庙中的佛像,大多以泥塑为主,也有木雕。木雕一般常用在门楣柱窗等建筑物上,上面刻有象征吉祥的龙、虎、狮、鹏、八宝吉祥图等。砖雕主要用于建筑藏式楼房的屋脊花边,飞檐上的兽物以及窗壁上的浮雕。细沙画既是用各色干沙在平板上绘各种图案。绘画主要是绘制唐卡和壁画。称为宗教卷轴画的唐卡,画有织锦、丝绣、彩画等,作为藏族宗教艺术珍品,价值昂贵,供奉在寺庙或藏民家中经堂。壁画主要是用于寺廊。

服饰

壤塘地区藏族服饰丰富多彩,藏袍用料以羊皮、氆氇(用毛捻织成的呢料)为主。炮身长,长襟宽大,且镶边。藏族男女,头戴毡帽,腰栓绸带,佩腰刀,许多藏袍用布料或高级衣料,衣边镶五颜六色的绸缎或贵重的水獭皮(或其他兽皮)。装束镶有昂贵的珊瑚、玛瑙、绿松石、翡翠或金银,一件藏袍价值极高。

礼仪

献哈达是最普通的一种礼节,讲究尊老爱幼,注重人际关系,逢年过节注重欢乐。在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时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象征美好,表达祝福与希望之意。

婚礼

牧区婚姻基本上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并取得父母亲友同意,结婚日子由活佛或喇嘛确定。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新娘由自己兄弟作伴骑马到男家。新娘到男方家,从下马、进门到入房都有一定仪式。

丧葬

壤塘地区的藏民葬仪带有宗教色彩。分为灵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有名望的活佛、喇嘛去世后制成木乃伊置于灵塔中,规格最高。天葬是将死者尸体分割成块后让鹰鹫吃掉,借以升天。火葬过去只用于喇嘛或有名望的人,新千年以后较为盛行火葬,且有一定规格。婴儿或小孩多用水葬。恶行死亡者用土葬。

旅游资源

夏炎寺

  夏炎寺全称“夏炎扎西赞拉贡巴寺”,译作“夏炎吉祥历神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南木达乡夏炎村,系觉囊派寺院,建于公元1784甲辰、乾隆四十九年,创始人为阿旺·更嘎求觉喇嘛(公元 1735—1802 年),母寺为藏洼寺。文革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 1984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寺院、经堂等得以重建,均为木石结构。

壤塘的觉囊派佛教文化 正如古人所说“天下名山必有寺”,在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和海子山风景区之间,的确孕育了觉囊派藏传佛教文化。它的载体是三座著名的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曲尔基寺、藏洼寺和泽布基寺。这三座寺院原本一家,创建于1435年,名叫东壤塘桑珠罗布林寺,后来发展成三座并列的寺院,寺院的建筑连成一体,俨然一座小城镇,距县城60公里。寺院背靠大山,面临平坝,由东向西的则曲河环抱寺院。据说背靠的大山是财神爷“赡巴拉”,面临的平坝是财神爷的福地,藏语中称平坝为“塘”,县名“壤塘”由此而来(“赡”字音译成汉字时走了音,成为壤)。俗语说,条条江河向东流,唯则曲河遵从日月运行规律从东至西,因此这方天地又得了个“日月驭龙”之美称。

东壤塘桑珠罗布林寺

择选修寺地址如此神算,据说得到了一头牦牛的帮忙。东壤塘桑珠罗布林寺的创建人仲热拉西绕于1356年从西藏骑着一头牦牛往东走,察看修寺地址。当来到现在壤塘的赡巴拉山脚时,牦牛一改平常昂奋的兴致,卧地不起,仲氏无奈,就把此地定位寺址了。

东壤塘桑珠罗布林寺创建人仲氏,是明朝的风云人物,被朝廷封为“宏教禅师”,颁发了封文。文曰“奉天承运,皇帝赦曰:朕维佛氏之教,以寂静为用。上足阴翊皇度,下足以开导群迷。自昔有国者,莫不崇奖维持,兴隆其教。尔囊日领占省(仲日囊西绕)精明了悟,愿力宏深,恪守毗尼,心存清净,化诱善类,普劝有情,良足嘉尚。今特封尔为宏教禅师。庶阐扬于宗风,永笃忠诚,式丕承于宠命,钦此!”(永乐六年四月八日)明成化年间,颁与象牙图章,明正德年间又赐善悟灌顶国师。

三座寺院虽然各有所长,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拥有许多密不视人的珍贵文物。曲尔基寺内,有两层半楼高的弥勒佛像,明代壁画香巴拉胜景图,一套古版大藏经,竹庆器寺第一大成就者亲自加持过的珍贵唐卡画《莲花生威仪像》和19幅巨型唐卡画,25尊古代鎏金佛像,多康地区独一无二的佛牙一枚,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药王佛》唐卡一幅,东壤塘寺创建者仲氏头盖骨一副,上面可以看到酷似藏文字母和佛像的裂纹。 藏洼寺内,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氛,给游人以最强列的震撼。这里不仅藏有1万余卷佛经,而且收集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高僧大德的主要著述。该寺还拥有木刻经板印刷厂。木刻经板多达4万余张,内容涉及佛学、历史、文学、星相学等领域。该寺藏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弥勒佛唐卡面,印度僧人若拉巴骨饰一件,该寺活佛民麦南木佳头盖骨一副,觉囊派著名高僧多罗那它所用马鞍一副、“像俄”金像一尊、 靴一双和法螺一只,大成就者更嘎旺姆铁杵一根。这些圣物被信徒们视为稀世之宝,认为具有神奇的加持力,崇拜有加。该寺还有一处藏宝之地——时轮佛殿,供奉有时轮金刚、普明和不动佛三座坛城。时轮金刚坛城用纯金制成,上面饰有各种珍宝,美轮美奂,可与布达拉宫中的同类相媲美。泽布基寺有一尊1.5米高的度母金像,它是该寺镇寺之宝。正殿香案上供有两块留有很深足板印和“六字真言”的石板,据说它们都是高僧阿盖尼玛俄热孩提时顽皮所为。

壤塘9层弥勒佛塔

  9层弥勒佛塔可谓佛像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各种佛像,有壁画、唐卡画、泥塑像、金属塑像。最令人刺激的是第9层佛塔外悬空转一圈。第9层佛塔墙外,每一方有一行从墙壁伸出的石板,长度大约20厘米,恰好一个脚板放在上面。探险者从塔门出来,手扶塔身,踏着这行悬空的石板移动脚步,围佛塔转上一圈。为了以防万一。僧人在佛塔身上牵了一圈钢绳作为扶手。尽管这样,还是令人提心吊胆。

壤塘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

该风景区距县城29公里。这是一座未曾被人碰触的山,因为它是《格萨尔王传》中的神山之一,神圣不可侵犯。该风景区方圆30平方公里,“香拉东吉”圣山形如“众”字,巍峨壮丽,传说它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周围有88座雪山烘托着,传说它们是圣山的侍从。每当到了猴年,各路神仙都要如期到圣山赴会欢宴,因此只要届时转山,就会积累无量的功德。香拉东吉圣山的美景由奇山异水怪石珍木所构成。论山,有嘎茸吾姆七姊妹(七座秀丽俊拔的山),传说她们是圣山的7位公主;有圣山终年积雪银光闪耀的主峰;有88座形态各异瑞霭缭绕的群山。论水,有面积大约667平方米,被称为聚宝盆的索郎吉庆海;有面积约467平方米、色呈墨黑的措郎玛海、有色如绿松石的杂日玉措海;有色如红铜的玛娜措海;有天鹅飞翔的天鹅海、有能传出恰似诵经声的神秘海子——米拉日巴神海;有一双传说是仙人专门饮用的仙人海;有白如鲜奶的俄玛措海。论怪石,有象在山梁上疾行的千万只白色羊群;有格萨尔王妃珠牡的酥油桶、天然观音菩萨、大象鼻(鼻孔可供游人侧身爬行)、犀牛,自显六字真言、大师毗若遮那在石上留下的禅仗印,以及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地狱世界。论珍木,该风景区全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里面生长着珍贵的铁杉、云杉、冷杉、松树、柏树,各种高山杜鹃等植物。

香拉东吉圣山虽然拥有这么多的奇山异水怪石珍木,但与它所拥有的野生动物资源相比,就逊色多了。   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成群结队的有岩羊、狍、原羚、草鹿、麂子、黑鹿、野驴、马鹿、麝、黑熊、棕熊、猕猴、野猪、狐狸、金钱豹、雪豹、猞猁、兔、水獭、狼、豺狗、旱獭、兰马鸡、白马鸡、喜鹊、杜鹃鸟、藏雪鸡、猫头鹰、天鹅、黄鸭等。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由于该景区被当地藏民奉为圣山,严禁捕猎,因此使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和生息繁衍。特别是岩羊,成千上万,与畜群戏嬉。游人无论何时游览,都能看到各种动物。这样的景致,恐怕全国找不到第二家,因些该景区被称为天然野生动物园,2001年11月26日,被州人民政府批准为州级风景名胜区。

壤塘补天瀑布

位于与金川县交界的第一寨——独寨,距县城40余公里。从公路往右岸的山脚行走,可见一条悬挂于山面的石沟,继续前走约200米,但闻如雷的瀑布声贯耳,急忙翘首望去,发现一面瀑布从60多米高的空中飞流直下,砸进地面的深潭,涌起千堆雪花。非常有意思的是瀑布飞来处,有一块危石悬其中,仅由几根石脉牵系于旁。瀑布取名为“补天”,真点睛神笔也

壤塘海子山风景区

该景区位于壤塘、阿坝、马尔康三县交界处,距县城80公里。海子山,是有海子的山的意思。海子山不仅有海子,而且有35个。海子山不仅山美,而且水秀。海子山海拔4760米,雄居于草原上空。它的主峰叫“尊玛”,“王后”的意思,据说是青海境内著名的阿尼玛卿山神的王后。她身着银色披风,骑1匹白色骏马,手捧如意宝,护佑一方生灵。

壤塘县文化

她的四周分布了35个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据说是阿尼玛卿山神送给“尊玛”王后的礼物。那些湖泊,有的身只影单,是王后独享的浴池;有的双双顾盼,是阿尼玛卿与王后洗鸳鸯澡的池盆;有的群海相连,“更嘎措苟”群海有9个湖,“措梦措赣”群海多达20余个湖,最少的“嘎乌措群海”也有3个湖。这些海子群落一处,据说是“尊玛”王后的主意。她觉得阿尼玛卿山神送的礼物不能自己一人独享,而应该稍稍集中一下,转献给朝山的香客们。因为用圣洁的湖水沐浴,可以治疗关节炎、风湿、皮肤病;有的湖水饮用后,可治疗内疾,如消化不良、胃病、肠炎等症。

=高山牧场

该风景区外围是高山牧场,绿草茵茵,牛羊如织;景区内的海子山主峰白雪皑皑,巍峨雄伟;山腰和各个沟壑,布满森林和药用植物,里面鸟语花香,珍禽异兽生息繁衍;35个高山湖泊集中分布于海子山脚,如此布局,超呼人工精心布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令人惊叹不已。

视频

航拍四川阿坝州壤塘美景,依山傍水风光秀美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