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壬戌清明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壬戌清明作》

作品名称: 《壬戌清明作》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文学体裁:诗

作者:屈大均

《壬戌清明作》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诗词。[1]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诗的成就最高。[2]

屈大均的史学造诣也极高,贡献很大。他的《皇明四朝成仁录》记载了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死节之士的事迹,成为研究南明史所必备的珍贵资料。

他的代表作之一《广东新语》,虽然不是一本专门的科学技术论著,但有学者统计其涉及科技问题的篇幅占了全书的68%,有十万字是属于农业方面的内容,还有2/3是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记载,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东的经济发展概貌。

诗词正文

作者简介

屈大均[3]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10月10日,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即今之广州荔湾区西场)。1645年(顺治二年),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1645年(顺治二年)补南海县生员。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4]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陷广州。1648年(顺治五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

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深受其思想的熏陶。曾参与陈邦彦[5]等人发动的抗清斗争,并在陈等人遇害后冒着风险收敛他们的遗骸。其后,为避免清廷的迫害,他入寺庙削发为僧,并将居所命名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其间,他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曾遣人送情报给抗清名将郑成功,欲引导郑的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

屈大均墓位于广东省番禺市新造镇思贤村宝珠岗麓,占地面积平方米,有屈大均墓、八泉亭、思贤亭等纪念建筑物,均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而建。墓域成梯形,前宽14.5米,后宽6.8米,边长9.8米,高127厘米,内宽137厘米,左右墓手高83厘米。正中墓碑是青石刻字:"明屈翁山先生墓民国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县长陈樾题"。屈大均墓表,位于墓域后方偏右,高178厘米,宽180厘米,中间嵌"屈翁山先生墓碑"。碑文为邑人吴道容所撰并书。[6]

视频

屈大均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咏秦夫人良玉》

.

探访有“广东徐霞客”之称的屈大均的故乡:保留“仪门”风格建筑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