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壶穴的形成是因地质岩层的结构性硬度不均,经夹带细沙的河水冲刷而产生坑洞,然后流水在坑洞中形成的小漩涡进行再冲蚀,于是形成壶型的小洞穴。

壶穴的形成是因地质岩层的结构性硬度不均,经夹带细沙的河水冲刷而产生坑洞,然后流水在坑洞中形成的小漩涡进行再冲蚀,于是形成壶型的小洞穴。壶穴通常出现在河川曲流处凹部多漩涡、急湍的河段;且河床是裸露的硬岩。其中以大华车站以下的大华壶穴群为最密集可观之处,在水流及岩层交互作用下,几乎所有类型的壶穴皆可在此见到,是一处大自然的地理教室。 [1]

海岸常见的景观海岸常见的景观

台湾岛四面临海,海岸线的长度达一千一百多公里,海水的侵蚀作用无疑是非常发达的,因此海成壶穴就成为海岸常见的景观。在以岩岸为主的北海岸到东海岸之间,壶穴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多为零星的分布于海岸侧。然而发育在石梯坪的海成壶穴却是整群的出现,形成台湾地区最壮观、最具特色的壶穴群景观。 石梯坪的壶穴是发育在原本属于海蚀平台的位置上,日以继夜因海浪运动携带的礁岩砾石,随著海浪的节拍不断地磨蚀著平台上的岩石,经过了无数时日后,终于形成大致上呈圆形的凹陷-壶穴。 [2]

全台湾最密集的壶穴群─暖江壶穴

暖江壶穴分布起自暖江桥畔河床并向上游延伸约400公尺长,范围不大,却发育出基隆河中最密集、型态最完整而成熟的壶穴地形。暖江壶穴有以下的特色:

1.数量多:台湾的河成壶穴以基隆河最为发达,若说基隆河是“壶穴之河”,那么暖江桥下壶穴便是河中的珍奇明珠了!蔡主恩博士的研究报告指出:整条基隆河壶穴总数有3,571个,其中单单暖江壶穴就有2,074个,占总数的58%,远超过其它分布点;北台湾的海成壶穴,即海水涡流侵蚀而成的壶穴,其总数也不过约800个。

2. 类型多:学者将壶穴分为单一、联结、复式壶穴;台湾的壶穴群多为单一壶穴,联结、复式壶穴较少见;暖江壶穴却是类型丰富,三种壶穴的数量皆十分可观,远超过其他壶穴群。

3. 发育完全:章熙林教授将壶穴的发育分成五期:单一壶穴期,联结壶穴期,凹糟期,河道期,岛状遗迹期。在暖江壶穴群中,我们可一一观察到这五个时期的特征,此为他处壶穴群所少见,显见暖江壶穴的发育十分完整成熟,可说是老年期的壶穴;因为如此,暖江壶穴的大小、深度、形状均较它处多样且可观。

4. 易达性高:

壶穴往往经过数百或数千、数万年才可形成,其中又涉及流体力学、地质、地形、水文、气候、岩石、...等学问,暖江壶穴实为最标准的地形教室。日、美、加等国均将壶穴划为特定保护区,禁止任何的破坏开发;总长86公里的基隆河,在暖暖段前无此多样的壶穴群,在暖暖段后也未再现,暖江壶穴堪称“国宝”,值得大家珍惜爱护。

基隆河中另一处知名的壶穴为台北县的大华壶穴,大华壶穴地处上游峡谷区,易达性远不及位于交通枢纽地的暖江壶穴;只要站在暖江桥上,俯拾便是奇巧多姿的成群壶穴。

[3]

不同作用下的壶穴类型

壶穴的形状所透露出来的意义何在呢?其实是此壶穴在形成时,受到不同营力的作用,且加上作用力的方向、大小等因素共同形塑岩石的结果,壶穴外貌呈现的多样性正是由这些复杂作用所造成的。早在1940年之前就有人(Alexander, 伊藤隆吉)依据三种不同的水流动方式来解释壶穴的外貌:

涡流穴(eddy hole)︰涡流穴是在螺旋状的水流作用下所形成的。当水流经过不平整、凹凸的岩床或者当流水的流速加快时,最容易造成螺旋状的水流。此种类型的壶穴穴口多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其穴壁多垂直,常见于海成环境。

挖凿穴(gouge hole)︰挖凿穴是在平面水流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此种类型的壶穴常发生在河床底部及河道转弯处的岩壁。其穴口方向是顺著水流方向而延伸,故多呈长条形及椭圆形,常见于河成环境。

撞击穴(plunging hole)︰撞击穴是在圆柱状水流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当水流呈自由落体掉下时,大致会呈现圆柱状。此种类型的壶穴常发生在瀑布或急流处,圆柱状水流冲击岩石的力量与高度差、流量呈正相关。其穴口形状可能因水流冲击岩石位置的后退,而往上游方向延伸,此种壶穴类型多见于河成环境。

[4]

壶穴区岩石的特性

  基隆河上游河床上的壶穴大都孕育于大寮层中的块状砂岩,似乎稍微坚硬、均质、块状胶结良好的岩石(如钙质砂岩)河床,较胶结不良(如泥质砂岩)或岩性较弱的岩石(如泥岩、页岩)较有机会形成壶穴。当然一些极坚硬、抗风化、不易侵蚀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也不容易遭流水挖凿形成壶穴。而一些不连续面发育的岩石,如层理节理断层发达的河床,由于岩石易风化与破碎,即使有壶穴产生也不易保存,因此砂页岩互层的地层、板岩片岩地区,就难有壶穴出现。由基隆八斗子和平岛公园皇帝殿一带的壶穴观察,不难发现,壶穴的形成,除了海水等水流的侵蚀作用外,由不同软硬岩性间因差异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姜石珠石之剥离所残留的凹洞,加上水流的磨蚀,实有助于壶穴的形成。

[5]

大华壶穴

大华壶穴属于南港层与石底层(向斜南翼靠近轴部处),岩性以砂、页岩互层或以砂岩为主,岩性坚硬;构造为倾斜沉积层,地形为河流地形,多曲流,急流遍布造就出良好的壶穴生成环境。

基隆河上游多雨,造成湍急的水流将上游的砾石往下带,坡度和缓的基隆河河床向下钻蚀,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百变的坑洞,有些坑洞口小腹大,像个酒壶似的,俗称为“壶穴”。 大华壶穴数量及种类繁多,可完整观察到壶穴的生命周期,因而具地质科学多样性。大华壶穴属于南港层与石底层(向斜南翼靠近轴部处),岩性以砂、页岩互层或以砂岩为主,岩性坚硬;构造为倾斜沉积层,地形为河流地形,多曲流,急流遍布造就出良好的壶穴生成环境。 [6]

视频

大华壶穴自然保护区 180秒

[7]

猫空秘境--壶穴pothole)平台

张钦岚 /摄影报导 2016-11-11 猫空特殊地景--壶穴(pothole) 远观壶穴就像一张张人脸的面具般,在溪水边重叠著。 [8]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