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备(拼音:bèi)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

备的古文䰇(䰈),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本义指箭袋,引申指具备、完备。

备(繁体)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意是谨慎。

谨慎是有所戒备的表现,故引申指准备。

备与"䰇(䰈)"整合后有完全、周遍的意思,如:完备,备受欢迎

又指具有,如具备;引申指配置,如装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备

拼音; bèi

注音; ㄅㄟˋ

部首; 夂

繁体; 备

异体; 备*、偹、僃等(见扩展图册)

古字; र�、र�

统一码; 5907

郑码; RSKI

四角码; 27604

平水韵; 去声四寘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

笔画数; 3+5

笔顺; ノフ㇏丨㇕一丨一

仓颉; HEW

五笔; TLF

字源演变

备的古文写作"䰈"或"䰇",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左图1、3、4)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箭袋,上方是一支箭头朝下的箭,箭头伸入到了袋中。两相会意,表示箭插于箭袋之中。它的本意是装箭的工具,读fú。箭袋装满箭,表示准备好了。由此引申出准备、完备。读bèi。金文基本上同与甲骨文,只是箭与袋略有变化(左图5、6),但意思未变。小篆中装箭的箭袋没变,而箭变得根本不像箭了(左图8),但准备好了的意思未变。后来,这个字的"箭袋"义假借作"服",又作"箙"。"准备""完备"义另造"备(繁体)"表示。

备(繁体)在甲骨文(右图1)时期就加上了"人",这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从人,声䰈,䰈也表意。备最初指谨慎,与"䰇(䰈)"整合后才有完备的意思。字形体流变中,声符变化最大,初形像矢在盛矢器中盛放之形。西周已讹,但初形仍可寻见(中图1),发展到战国(中图2),已面目全非,《说文》小篆将其定形作"僃"(中图4)。到楷书繁体,由"䰈"又讹作"䰇";形符"人"旁稳定。一直保持形声结构。楷书简体则取自草书简化体"备","备"去掉"亻"之后就成为"备"。声旁将整个字定型为"备",遂使形声之旨全失,成了结构上不可分析的记号。 古籍解释

【卷八】【人部】平秘切(bèi)

慎也。从人䰈声。

ȍ,古文备。

说文解字注

慎也。

心部曰:慎者,谨也。言部曰:谨者,慎也。得僃而三字同训,或疑僃训慎未尽其义。不知用部曰䰈,具也。此今之僃字,僃行而䰈废矣。䰈废而僃训具。鲜知其古训慎者。今义行而古义废矣。凡许之书所以存古形古音古义也。方言曰。僃,咸也。此具之义也。又曰。藏,敕,戒,僃也。此慎之义也。

从人。䰈声。

平秘切。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备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10

〔古文〕ȍ。《唐韵》《集韵》《韵会》并(并)平秘切,音避。成也。《周礼·春官·乐师》:凡乐成则告备。

又咸也,副也。《书·周官》:官不必备惟其人。

又先具以待用也。《书·说命》: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左传·僖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又足也。《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又《礼·祭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

又尽也。《礼·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

又长兵曰备。《左传·昭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

又搔也。《周礼·秋官》:冥氏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注:须直谓颐下须,备谓搔也。搔音爪。

又姓。

又叶蒲必切,音弼。《诗·小雅》:礼仪既备,钟鼓既戒。戒音吉。

广韵 备具也。防也。咸也。皆也。副也。愼也。成也。又姓,《风俗通》云:"宋封人备之后。"平秘切。十七。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①"攵"大"田"小,"夂"罩住"田"。

②"攵",丿和捺相交于竖中线。

③"田",上宽下窄,框内短竖在竖中线左侧。[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