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复调曲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复调曲式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复调曲式 以各个相对独立的线条的叠加、交织、流动为特点的,在听觉上往往找不到可以划分的段落,而是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复调曲式

类别 二声部赋格

发源地 欧洲

时期 欧洲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格时期

复调曲式

在欧洲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复调写作技巧达到了音乐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顶峰,一些重要的复调曲式得以确立,成为经典。在其后的古典以及浪漫时期,主调音乐织体成为创作上的主流,但复调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到了二十世纪,在一些对古典传统十分重视的作曲家手中,复调技巧再次获得高度重视,他们宣称自己那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创新是建立在传统复调思维之上的,由此可见复调技巧的重要性。

主调音乐手法,它们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块状"划分--即有着比较清晰的段落,和声的终止、调性的转折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调曲式中最为经典的是赋格(fugue)。它是在一个主题之上构成的多声部(一般为二、三或四声部)复调形式。

我们以二声部赋格为例,其大致结构如下:

主题(主调)--答题+对题(属调)--间插段1--主题+对题(其他调)--间插段2(其他调)--主题(回到主调)

主题第一次出现通常是单声部的,这之后它在属调上由另一个声部模仿出现(称作"答题"),与此同时,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要演奏一个与答题形成对位关系的旋律(称作"对题")。间插段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它大多是采用主题片断作素材,也可以引进新材料,调性变化比较多。在整部赋格中主题会多次出现,直到它在主调也就是一开始的调性上完整地再现,全曲便告结束。

赋格曲一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又有可以许多自由的变化,这里不作过细讲解,只从听觉上说说大概发展脉络。总体来讲,这种曲式虽然由于各个声部的交织形成连绵不断的整体,但音乐发展基本原则--"对比"、"变奏"、"重复"--都是存在的,而且可以感受到其中还是有着不同的"阶段"或者说有某种段落感。对比,主要体现在主题与间插段之间、不同调性之间;变奏,体现在主题本身的变化之中,主要是主题在间插段里被变化运用;重复,体现在主题的多次出现和最后的"再现"中。对听者来说,音乐一开始稳定的呈示、中间段落不稳定的变化及情绪的展开、最后再现时的情绪高潮和完满的收束,都可以明显体会到。

十八世纪中期,欧洲音乐的复调写作技术达到了历史顶峰,同时主调织体也在发展,很快便成为音乐创作中的主流,如当时的交响曲等体裁主要是主调织体写法的,但复调思维还会在某些作品中出现,特别是大型作品中的"赋格段"(fugato),它是不完整的、仅仅是整个乐章一个部分的赋格式段落。最常见的是在快板乐章的展开部或者结尾处,用层层叠置的赋格段形成情绪的高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