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夏完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1] 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等,其中夏完淳向嫡母与生母诀别的《狱中上母书》被选为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别名 所处时代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夏完淳 乳名端哥,别名复 明末 东南抗清;有较高的诗歌、词曲、散文、骈赋、史学成就 《南冠草》《续幸存录》《细林野哭》《精卫》

人物生平

满腔爱国热忱

夏完淳为中国明朝末年诗人,祖籍浙江会稽,生于松江。天生聪颖的他,五岁时即读“五经”,七岁能写诗文,夏完淳九岁时,父亲夏允彝曾把他写得比较好的诗歌收集起来,为其印了第一本诗集《代乳集》。是个难得一见的神童。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是福建长乐县令,勤政爱民、擅断冤狱,是明朝末代难得的好官。因深受父亲影响,夏完淳性格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忠贞爱国。他师从云间诗派的陈子龙,之后又结识学术社团“复社”领袖张溥。两位前辈都是爱国文人,对夏完淳的文章风格与气节影响至深。十一、二岁时,“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年纪虽小,却能了解民族大义,谈论国家大事。自幼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文武双全,和父亲一样怀有满腔爱国热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

父从容投江而死,子肝胆欲裂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 此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残明乌合之众大败四溃。 夏允彝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

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绝命诗后,从容自投松江塘而死。而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追随陈子龙

父亲夏允彝投水自殉后,夏完淳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救囯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 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满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临刑时,立而不跪,神色不变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夏完淳痛骂汉奸洪承畴。完淳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三十馀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2]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汉奸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 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的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夏完淳父子墓图

据明末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英勇就义后,其生前好友杜登春沈羽霄等人悲痛之馀,私下出资为其收殓遗体,并将他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让他父子二人相伴长眠于此。时光匆匆流逝,夏完淳父子墓几经后人翻修,这才有了一定的规模。

今存的夏完淳父子墓外观呈半月形,墓碑总高度约两米,面宽近三十米,占地两亩有馀,周边青山环绕,环境十分清幽。

1956年,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夏完淳父子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委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后,夏完淳父子墓再次被列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出资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重新立​​了墓碑,由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笔力遒劲,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毅总理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深切敬仰和缅怀之情,此事一度被传为美谈,为当地群众所熟知。[3]

著作

《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等,其中夏完淳向嫡母与生母诀别的《狱中上母书》被选为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赏析 描写的是闺中人思今意中人的情怀。从夏完淳的经历看,词中所写的闺中人,其实是他自己心怀的化身,而所思念的意中人,也是故国、或者是理想的寄托。 在明末词人中,夏完淳的词作展现了明代少有的慷慨激昂之气,即便是写缠绵悱恻的闺情,也能透出一种英雄气质。“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词的上片一开始就用凝练而含蓄的笔墨,营造了一种悲凉寂寞凄楚的氛围。词人首先点明了节令、时间、场所、人物。秋天到了,在寂寞的闺房中,一个孤独的少妇在深情思念自己的丈夫。词人为国奔走,不能顾家,想起在这样的黯淡秋色中,梧桐叶落,空闺寂寞,自己的妻子该有多伤心呀。如此笔调娓娓道来,不觉令人神伤。“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词人依然以妻子的身份表达相思,燕尔新婚,本是人间最快乐的事,海誓山盟,永结同心,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自己却为了报国抛下妻子,妻子原本指望两人能长相厮守,永结同心,然而好夫妻却成了分飞劳燕,落得了只有相思满怀相见无期的结果。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词的下片在上片感情渲染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写景的笔法来表达相思之情。细细捉摸这两句,可以想见一个为思念丈夫忧伤迷惘的少妇,凭栏独立,在风起之际,瞥见灯火明灭。这等写景在字里行间蕴含著一种阴冷寒峭甚至惊心动魄的气氛。在这里,主观与客观,景物与感情已经完全合为一体,难以分辨了。这灯光明灭,究竟是她此时此际眼中所见,还是她如痴如迷当中所形成的幻影幻觉,人们毋须分辨。“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此句对于妻子的描写,更多的是想像之词,因而在结尾的时候突然加入了一个特写镜头,摄取妻子为思念自己从黄昏到夜半,一直悄然伫立,泪湿衣衫,不知不觉中,明月初上,寒鸦啼月,这种场景这种对情感的抒发,将少妇的忧郁悲怆表现的尽致淋漓,少妇那种幽思难吐的婉转风情和迷惘悲伤的精神风貌,在词人的笔下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夏完淳这首小令写在了生死存亡之际,是一首无可挑剔的“断肠”之作,较之旖旎妩媚的闺情作品,真乃有天上地下之别。词人著意描摹少妇的深闺肠断、幽情莫诉,正透露出自己的骨肉牵肠、幽思不已。英雄气,儿女情,在这首词里相生相成,相得益彰。[4]

夏完淳的绝命诗

  夏完淳是明末神童,未足十歲便能詩文,十五歲時他參加抗清義師,十七歲被捕不屈殉節。他從故鄉松江(現上海)起解,寫了一首“別雲間”的五言律詩:(雲間是松江的另稱)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字里行间透露出临危受命,从容赴义的精神,然青年舍命,对人间有无限的留恋,这依依之情,令读者黯然神伤,不觉热泪盈眶。完淳留下一怀了孕的妻子,他写了一首“别妻诗”:

忆昔结褵日,正当擐甲时。 门楣齐阙阅,花烛夹旌旗。 问枕谈忠孝,同袍习唱随。 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

  完淳的岳父钱彦林,饱读诗书,执当代文坛牛耳,和女婿同囚一室,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泣对南冠渡绮霄,江乡千里客愁遥。 双星若识人间恨,也便凄然罢鹊桥。

  洪承畴入狱室劝降,花言巧语,钱彦林有点动容,完淳在旁视察到,厉声说:“今日失节,奈千秋后世何?”岳父受此当头棒喝,遂拒绝洪承畴,于是翁婿一同遇害。

  完淳殉国时作的绝命诗“别云间”,颔联二句“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有排山倒海之气势。1965年,好莱坞将俄国文学名著Doctor Zhivago搬上银幕,台湾文艺界将片名译作“山河泪”,我拍案叫绝。此译名便源出夏完淳的诗句。非此不足以画出那波澜壮阔的俄国革命大场面,亦难刻下那惊涛骇浪的悲欢离合。夏完淳青年遇害,确是中国文学史上莫大的损失。他诗文的特点是用浅白的文字,不事雕琢,流露出撼人心脾的真挚感情。我们读他兵败后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尽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此诗道出他献身于明朝,虽屡战屡败,永不气馁。因为关系祖国的存亡,丢下家庭,绝不反顾。“汉腊”是明朝正朔,亦可解作汉人传统风俗文化。“满目尽胡沙”是遍地清兵。形势这样孤单,旗帜倒翻是兵败后的狼藉。“落月”“清霜”写出情况的抑郁苍凉。“六军散尽”道及义师溃败,沦于绝望之境。半夜悲笳颇有“李陵答苏武书”中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凄清。从这首诗看出,夏完淳已立下必死之志,心理上早有准备了。   

 夏完淳的文章也很出色,他給夫人錢秦篆的訣別信,一字一淚,任何人讀了,定會熱淚盈眶,現節錄前段:

三月结褵,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 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妹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己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