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夏洛特·佩里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洛特·佩里昂
图片来自豆瓣

夏洛特.佩里昂 Charlotte Perriand,法国建筑师兼设计师,在女性地位不受重视的 20 世纪初,掀起了一场革命,为洋溢现代特色的“ art de vivre 生活艺术”创造经典元素,重新定义艺术与智慧的交流,引领名符其实的艺术演化,她的工作信念在创造实用的生活空间,并相信更好的设计有助于发展更美好的社会。这位极具远见的女性早已是公认的 20 世纪设计大师
“艺术无所不在,在一个姿态、一口花瓶、一个锅子、一只杯子、一座雕像、一项珠宝、一种生活方式里,都可看到。” [1]

大事纪

1903出生于巴黎
1920进入装饰艺术联盟学院就读。
1927以〈屋顶下的吧台〉参加秋季沙龙展。以合伙人身分加入柯比意与尚纳黑工作室的室内及家具设计团队。
1930加入现代艺术家联盟基金会。
1940前往日本
1967阿尔克(Les Arcs)滑雪站动工。
1981获颁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1999以96岁高龄逝世。

夏洛特.佩里昂掀起了一场革命,
重新定义艺术与智慧的交流
图片来自PPAPER

生平

讲到自由、奉行享乐主义、又有创作态度的女性创作人,谁的形像比夏洛特.佩里安更符合?看她那一头短发、念珠项链、优雅穿著,遇到难关都乐观面对,她无形中代表柯比意理论的“新女性”典范。一生名实相符:热情激昂,另类创新,交游广阔,生命中有旅行,有分手,又勇于表态。
夏洛特在巴黎市中心长大,但她的心却始终留在萨瓦省(Savoie)的阿尔卑斯山区,那是她祖父母的家乡。她在那里很早就体验到空间与自由的奇妙:这两个词是她的人生座右铭。父母都是手工艺职人,为各家服装品牌工作。她是独生女,对上学没兴趣,却非常喜爱画图。1921年,她以奖学金生的身分进入装饰艺术联盟学院就读,逐渐蕴酿出当建筑师的梦想,同时选修装饰艺术家沙龙主席杜弗内(Maurice Dufrêne)的绘画课程,充实自己。经杜弗内建议,并得到双亲金援,她在1926年发表〈沙龙角落〉,这套家具仍充满装饰艺术风格。她家中一位世交史洛菲尔德(Percy Scholefield)是布料批发商,立即全部收购成为买主。后续还有发展:他逐渐变成她的金主,然后…成为她的丈夫,完全无视两人的年龄差距及夏洛特父母反对。
她在圣许毕斯广场设立一家小工作室,亲自构思蓝图及摆设家具。她阅读柯比意的文章,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定走访大建筑师位于塞弗尔街的工作室,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他看。柯比意却赶她走,轻蔑地说:“小姐,我们这里可不需要人来绣枕头!”然而几天之后,他在1927年秋季沙龙展看到她的〈屋顶下的吧台〉,便立刻改变心意。在这套作品中,夏洛特呈现了用管子与金属制成的家具,在当时,运用这些材料是非常新鲜的构想。媒体大力吹捧,大师心服口服,造就出他与合伙人未来十年的丰硕成果。1933年,也就是夏洛特离婚一年之后,柯比意的合伙人表亲,尚纳黑成为她的伴侣。刚满25岁,她就负责柯比意工作室的家具及居家设备部分。工作很辛苦,而且不支薪水,但这份合约让她能跟在大师身边见习自学。她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性,承接私家宅院的设置工程,如洛许别墅(Roche)和萨瓦伊别墅(Savoye);也负责执行一些公共社会计画,如救世军旅社、巴黎大学城的瑞士馆。十年之间,她与柯比意和尚纳黑一起散发这份热忱:“筑人类的巢,种能撑起巢的树。”

夏洛特·佩里昂的室内设计速写
图片来自PPAPER

1930年,她加入现代艺术家联盟基金会;这个组织的形成肇始于传统装饰家与现代主义推手之间的分裂。在加入这个团体的同时,夏洛特投入的领域范围也扩大了。与当时许多知识份子一样,她也对共产主义所勾勒出的乌托邦深深著迷。1931年,她前往苏联旅行,深受新世界的愿景撼动,带著复杂迷惘的心情回到法国。她从未加入共产党,但在从事建筑相关行业之同时,也积极推动共产思想,特别常与“人民阵线”(Front populaire,译注:左翼政党联盟)并肩作战。1936年,她在家居艺术沙龙展出一幅长达16公尺的相片剪辑作品〈巴黎大苦难〉,揭示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并试图借此引起人民重视城市化生活所引发的问题。
一年之后,她离开柯比意工作室,主要也是因为政治意见上的分歧。她与皮耶.尚纳黑一致左倾,和柯比意的立场相反。1940年,正当德军压境,她获得日本政府邀请,担任工商部长之顾问,为期一年。于是她出发赴日。此行的任务是指导当地工业艺术生产的走向。这趟旅行为她的工作带来新的启发。一年半之后,太平洋战事爆发;她回不了法国,暂时避居在中南半岛。在河内,她结识了经济事务局局长贾克.马当(Jacques Martin,也就是日后的法航亚洲区及拉丁美洲区负责人)。马当指派她担任应用艺术督察。她试著立即转移日本任务之经验,但当地的工艺素质落后太多。1943年,她嫁给贾克.马当。一年后,两人的女儿珮内特(Pernette)在日军炮火轰炸下诞生。1946年,夏洛特总算带著她登上一艘遣返舰,逃离战火。
回到法国之后,柯比意请求她支援〈光辉之城〉计画。她以现代艺术家联盟成员的身分,参与了“可用形状”运动(Formes utiles);后来,她并特地撰写〈居住艺术〉一文。这篇文章既可当实用指南,亦是一篇宣言,于1950年8月刊载于期刊〈技术与建筑〉。在这篇文章中,她大力赞扬留白观念,认为那是“思考与感动的唯一可能性”。然而,她也另外有一个野心,那就是尽可能制造最多作品。1952年,她与友人尚.普鲁维(Jean Prouvé)所创立的工厂签订合作协定,根据合约,她要负责改良既有式样,同时设计新款家具。于是,在巴黎的大学城里,墨西哥之家和突尼西亚之家的书柜诞生了;此外还有由史提夫.西蒙艺廊(Steph Simon)在后来15年中陆续出品的许多家具物件。1955年,她在东京举办一次大规模展览,名为“综合艺术”(Synthèse des Arts),结合了她自己的设计作品、画家雷捷(Fernand Léger)和柯比意的画作与织毯。她也为法国航空公司在伦敦东京里约热内卢的办事处设计格局装潢布置。
在生涯尾声,她回归群山怀抱。1967到89年间,这位天生的冒险家,滑雪好手兼经验老到的健行者,成为阿尔克(Les Arcs)滑雪站的工程主设计师。她主持一间研究室,构思兼顾都市生活、建筑风格、滑雪设施与各建筑中的佳句,目的在让这座滑雪站能像征“天空、山野与人类之间的完美和谐”。1993年,她还替联合国文教组织设计了一座茶之屋(Maison de thé)。她在96岁高龄与世长辞,去世前两星期,仍在修改她最后一件设计原型。

高贵舒适扶手椅大型款
图片来自PPAPER

设计风格

夏洛特.佩里安的设计为家具界带来革命,同样地,她的方法也革命性地影响了室内建筑。当她来到柯比意及尚纳黑的工作室时,可以这么说,那支团队丝毫没有应用金属管的经验。柯比意于1925年就研发的一套计画:“格子、椅子和桌子”,结果是透过她,才能将设计巧思转为实体呈现。1928年,在助手同心协力之下,她设计出知名的长摇椅LC4,从构思、设计到定稿,全由她一手包办。这张椅子在1929年由Thonet公司出品,从1965年起,则改由卡希纳(Cassina)家饰生活制造,以回应柯比意的一项计画,他一直想要一张休憩沙发。这张椅子以金属管制成,可以顺著一个机关滑动,借此变化出好几种样式。夏洛特生在机械时代,事先参考了许多飞机型录,才做出脚架的U字流线造型。她很早就挥别装饰工作,遵循阿道夫.鲁斯的箴言:“把最好的做到最完美。”她把这句话诠释为:“将最简单的部分再简化”。这种将既有物件不断加以改善的逻辑最后引爆一场美学革命:骨架不需刻意隐藏,反而应该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它本身自成一项完整的美感元素。
在1927年的作品〈屋顶下的吧台〉中,已可见她重拾〈沙龙角落〉的模式,但采用完全不同的材质与形状。她试图将制造汽车车壳的技术应用在家具制作上,并选择金属素材。她宣称:“金属在室内装潢中发挥水泥为建筑所带来的转变,这是一场材质革命。”于是,她创作出可伸缩桌面的餐桌,从厨房用板凳取得灵感,发明了旋转沙发椅。她的“豪华舒适”(Grand Confort)沙发是20世纪的经典杰作(于塞弗尔街的柯比意工作室完成),也是重新诠释一张俱乐部沙发(Fauteuil Club)的成果。“豪华舒适”又被昵称为“靠垫篮”(Panier à coussins),仅由三个成90度直角的靠垫和金属骨架组成。这简直是给那个时代一记重拳。即使她向工业界借用了不少元素(螺丝、弹簧、流线造型、帆布托带),但她在创作中总同时融合手工艺品,如皮革和织布,让作品保有人性温暖。“重要的不是物品,而是人”,她屡次强调。经历过日本之旅后,她的风格更趋简洁精要。她承袭了学者柳宗悦张扬平凡美与工匠姿态美的民艺精神(Mingei)。“即使分毫不差,真正的传统精神并不仅止于忠实复制,而在于以自古流传的永恒技法,在自己所处的世纪创作。因此,创作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她在1914年如此写道。
1930年代,Thonet公司出产的金属家具系列未受市场青睐。此后,自1935年起,夏洛特回头应用木材。之所以选这项材质,主要的原因出自实用性。木材产品不仅经济实惠,也深具她非常喜欢的乡村生活简朴感。她始终顽固地坚持为最多数人创作,并且尽可能回应人类的需求。在早期的作品〈屋顶下的吧台〉中已经可见,公寓中所有的摆设都尽可能寻求方法,以最省力气为优先考量。当时,她的结构选择都已经有研究依据,事先分析过动作、机能及需求。对于女性解放,她也有极大的贡献。为了不让女人再被遗弃在“藏于走道尽头的厨房里”,从1927年起,她不断研发吧台式厨房及与起居空间结合的开放式厨房。“知识的世界丰富无穷,足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不必再添加无用的小玩意,那些东西只会造成精神累赘,占去娱乐的时间。宁愿到户外晒一天太阳,也别和这些赘物宅在家里。”她在《居住艺术》(L'Art d'habiter)中写道。文中她亦宣称希望“创造出和人体一般精妙、复杂、敏锐的设备。”
1929年,尚.普鲁维工作室成为这项计画的承办单位。她完成两项设计界的经典之作:巴黎大学城突尼西亚之家及墨西哥之家的书柜。这套组合式书柜确实解决了机能需求,而其骨架、形状、空白及色彩,在在将这些物件本身造就成不折不扣的艺术品。1954年,她还想像发明出折椅、“自行组装”的家具套件、聪明的收纳方式(抽屉式收纳箱)、系统家具、以聚酯塑料预制的浴室“成屋”、壁挂式马桶等等。她的灵感多变,持续朝未来行进,永远以幸福生活为第一考量。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