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耳道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外耳道疖:因游泳、挖耳、中耳流脓刺激等原因造成外耳道皮肤细菌感染,外耳道皮肤和皮下组织广泛化脓性感染,发生于内2/3骨部时形成弥漫性外耳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及湿热气候的季节常易使发病率增高。感染细菌除葡萄球菌外,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感染。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是

英文名称:diffuse otitis ex-terna

疾病别称:外耳道炎

是否常见:是

是否遗传:否

并发疾病:听力下降、耳道狭窄

治疗周期: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外耳道弥漫性红肿、耳内灼热疼痛、耳内发痒

好发人群:经常游泳的青少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老年患者、过度清洁耵聍者

常用药物:强的松、红霉素软膏

常用检查:内分泌检查、耳内窥镜检查

病因

弥漫性外耳道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据相关调查发现,儿童出现本病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儿童外耳道狭小,出生时已有少许羊水残留在耳道内,加上皮脂腺的分泌液,所以较为湿润,易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如果在洗澡时不慎让水流入,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则细菌可侵入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等其他疾病。

临床表现

急性外弥漫性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弥漫性肿胀,剧烈疼痛,有浆液或脓液渗出及上皮脱落,重者可引起耳道狭窄或闭锁,可伴发热、听力下降、耳周淋巴结肿大,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

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耳道皮肤呈暗红色肿胀、湿润、增厚,附着鳞屑状痂皮,鼓膜可增厚,标志不清。表面可有少量肉芽组织形成,影响听力,伴有耳内不适及瘙痒感。

诊断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流少量分泌物,严重者出现全身不适。检查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可有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

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检查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鉴别诊断

化脓性中耳炎[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听力减退明显,可有全身症状。早期有剧烈耳痛,流脓后耳痛缓解。检查可见鼓膜红肿或穿孔,黏液为黏脓性。当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引起急、慢性外耳道炎,中耳炎所致的鼓膜松弛部被干痂覆盖时,需将脓液或干痂清除干净,再根据上述特征仔细鉴别,必要时可暂给予局部用药,叮嘱患者随诊。

急、慢性外耳道湿疹: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外耳道奇痒是急性湿疹的主要特征。一般无耳痛,检查时见外耳道肿胀,有丘疹或水疱。慢性外耳道湿疹时局部奇痒,并有脱屑,可有外耳道潮湿,清理后见鼓膜完整。

外耳道疖肿:症状与急性外耳道炎相似,但外耳道红肿或脓肿局限。

治疗

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可用5%~8%醋酸铝、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小纱条敷塞外耳道,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涂敷局部。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及脱落上皮,保持外耳道干燥。

全身药物治疗:应用敏感抗生素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

手术治疗

外耳道成形术:本病可反复发作,可形成外耳道局部增厚从而引起外耳道狭窄,可以行外耳道成形术来减轻狭窄程度,从而避免外耳道狭窄引起的听力下降。

并发症

耳道狭窄:外耳道炎的反复急性发作和长期慢性外耳道炎,可使局部皮肤发生严重的纤维增生,以致耳道狭窄。

听力下降[2]:弥漫性外耳道炎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外耳道狭窄甚至闭锁,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视频


怎样防止宝宝患外耳道疖?又该怎么治疗呢


參考來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