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多重人格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常与精神分裂症搞混,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改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1]),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长久以来,很多人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社工以为多重人格是非常之罕见的疾病,其实不然,只是由于太多临床工作者都缺乏正确认知,以致不少误诊情况,再加上一般人的讳疾忌医和迷信等等,所以很多个案都漏报、少报。正如玛莲娜·史坦伯格的《镜子里的陌生人——解离症:一种隐藏的流行病》所言,解离性障碍其实是一种隐藏了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而已。

临床症状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个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co-consciousness)。如果并存意识较好的,他们甚至可以进行内部沟通/会议,或进行外部会议(如果人格间进行外部沟通/会议时,在旁人看来会像是个自言自语的疯子);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到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 原人格不一定是主人格。原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原始人格,而主人格则是在平常大部分时间主宰身体的人格。虽然原人格通常也会是主人格,但也有原人格仍然停留于儿童时期,身体则交由会长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况。 原本的人格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记忆断层)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 事实上,很多所谓的“鬼上身”现象,其实很可能都是解离症。 另外,多重人格患者发生记忆断层或人格强硬地想出现时有可能伴随强烈的头痛[2]。[需要更好来源]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迈耐利(Richard J. McNally)的实验,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证实在各人格之间存在记忆障碍,那些声称自己被记忆障碍所困扰的患者,可能更多是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现实。不过,近年顶尖的医学发现,则有另一个观点,根据不少关于大脑的研究显示,尽管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身体和大脑),不同人格的脑部摄影结果皆不相同,另外也有其他对大脑的研究和实验,有力地显示多重人格既不是“伪装”出来,也不是因为社会文化期望或治疗师的暗示(suggestion)所产生出来的。

成因

多重人格的成因多有争议。有理论认为多重人格与童年创伤相关,因为此时正是人格的形成阶段。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对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来说,或许是必要的。

国际上的新知为7岁以前(黄金6年)/学龄前有冲击过大或重复发生的身体虐待、情绪虐待,以及强大的压力事件,甚至源自从婴儿开始的“混乱型依附行为”(Disorganized Attachment)。

视频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相关视频

Chloe EP01分离性身份障碍 - DID的基础知识!
”阳光杯“心理微课21、分离性身份障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