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叶野豌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叶野豌豆(学名:Vicia pseudorobus Fisch. ex C. A. Meyer)是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50(-200)厘米。根茎粗壮、木质化,须根发达。茎直立或攀援,有棱。偶数羽状复叶,长2-17厘米;顶端卷须发达,有2-3分支,托叶戟形。总状花序长于叶,长4.5-1.5厘米,花序轴单一,长于叶。荚果长圆形,扁平,长2-3厘米,宽0.6-0.8厘米,棕黄色。种子2-6,扁圆形,直径约0.3厘米,种脐灰白色,长相当于种子圆周1/3。花期6-9月,果期8-10。

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生长于海拔800-2000米山地、灌丛或林中。

大叶野豌豆干燥全草可以入药,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疼痛筋骨拘挛,无名肿毒,阴囊湿疹跌打损伤

大叶野豌豆生长繁茂,茎柔软无异味,适口性好,各种家畜都喜食,是牛、马、羊、兔的优质饲料。

大叶野豌豆形态特征

大叶野豌豆多年生草本,高50-150(-200)厘米。根茎粗壮、木质化,须根发达,表皮黑褐色或黄褐色。茎直立或攀援,有棱,绿色或黄色,具黑褐斑,被微柔毛,老时渐脱落。偶数羽状复叶,长2-17厘米;顶端卷须发达,有2-3分支,托叶戟形,长0.8-1.5厘米,边缘齿裂;小叶2-5对,卵形,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长(2)3-6(-10)厘米,宽1.2-2.5厘米,纸质或革质。先端圆或渐尖,有短尖头,基部圆或宽楔形,叶脉清晰,侧脉与中脉为60°夹角,直达叶缘呈波形或齿状相联合,下面被疏柔毛。

总状花序长于叶,长4.5-1.5厘米,花序轴单一,长于叶;花萼斜钟状,萼齿短,短三角形,长1毫米;花多,通常15-30,花长1-2厘米,紫色或蓝紫色,冀瓣、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子房无毛,胚珠2-6,子房柄长,花柱上部四周被毛,柱头头状。荚果长圆形,扁平,长2-3厘米,宽0.6-0.8厘米,棕黄色。种子2-6,扁圆形,直径约0.3厘米,棕黄色、棕红褐色至褐黄色,种脐灰白色,长相当于种子圆周1/3。花期6-9月,果期8-10。[1]

大叶野豌豆生长环境

大叶野豌豆生长于海拔800-2000米山地、灌丛或林中,在中国辽宁生于林缘灌丛、山坡及柞林或杂木林的林间草地硫林下和路旁等处。大叶野豌豆耐严寒,无雪覆盖,也能耐-30℃的低温。

大叶野豌豆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在中国辽宁分布于开原西丰、朝阳、凌源建平沈阳、本溪、鞍山、凤城、营口、大连、普兰店、庄河、金州等市县区。

大叶野豌豆生长习性

大叶野豌豆为直根系,主根深2-2.5米,根幅为40-50厘米,侧根密生根瘤。主茎分枝不多,长1-2米,攀缘性强,与液木或高杆禾草混种,减少郁闭,增加透光性,促进生长。单种匍匐生长,下部叶片易脱落。株丛高50-60厘米,叶片大,小叶面积为22.5平方厘米。雨季生长快,日平均生长速度达2.5厘米。

大叶野豌豆在中国河北围场县,5月中旬返青,9月中旬枯黄,生育期100-110天,生长期140天左右;在北京4月中旬返青,6月下旬开花,7月上旬结实,10月下旬枯黄,生长期可达200天左右。

大叶野豌豆育植技术

播种方法:大叶野豌豆的种子千粒重为24.5克,硬实率较高,一般在70%以上,播种前最好进行种子处理,效果较好的方法是用硫酸浸种20-25分钟或用粗砂揉擦刘破种皮,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5%以上。播种时土壤要翻耕,施有机肥1000-2000千克/亩;过磷酸钙20-30千克/亩。春季或雨季播种均可,视土壤墒情而定。条播行距50-60厘米,每亩播种量3-3.5千克。苗期生长慢,要及时防除杂草。第二年以后生长快,很快覆盖地面,有很强的抑制杂草能力。每年刘割两次,在初花期或苗高40-50厘米时刈割。每年可产鲜草3500-4000千克/亩。种子收获不荚果变黄时采摘,过晚易炸英落粒。每亩可收种子10-15千克。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2]

大叶野豌豆主要价值

药用:大叶野豌豆干燥全草可以入药,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疼痛,筋骨拘挛,无名肿毒,阴囊湿疹,跌打损伤。

饲料:大叶野豌豆生长繁茂,茎柔软,无异味,适口性好,各种家畜都喜食,是牛、马、羊、兔的优质饲料。大叶野豌豆的营养丰富,据北京农业大学测定,开花期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0.4-25%,粗纡维含量为19.0-42.9%,并含有各种氨基酸和徴量元素,干物质在反刍动物的消化率达60%以上,是有开发利用和驯化前途的优良牧草之一。大叶野豌豆叶片所含粗蛋白质是茎的1.5倍,而粗纤维则低于1.5倍,在花蕾期叶量是茎的4-5倍,所以,该草的饲用价值较高。[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