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坑及扫杆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湾仔区议会

图片来自hkej

大坑及扫杆埔(Tai Hang and So Kon Po,取消时代号N03)是香港湾仔区议会的一个选区,范围涵盖大坑扫杆埔渣甸山,1982年设立,1994年分拆为大坑渣甸山选区。[1]

沿革

1982年区议会选举,湾仔区设有5个选区,每区选出一席,大坑及扫杆埔选区包括大坑扫杆埔渣甸山范围。根据香港政府宪报一九八二年第三十四期,当时有两个票站,分别是高士威道皇仁书院及大坑道瑞士花园。选举由朱荣基以593票打败对手黄孟甫506票及周荫华376票,当选本区首任区议员。

1985年区议会选举,湾仔区维持5个选区,其中大坑及扫杆埔选区选出两席。根据香港政府宪报一九八四年第三十二期,设有两个票站,分别是高士威道皇仁书院及大坑道瑞士花园。选举由代表香港革新会陈韵云以2,011票取得第一席,第二席则由湛祐棠以1,218票打败对手朱荣基的585票。

1988年区议会选举大坑及扫杆埔选区维持不变,根据香港政府宪报一九八七年第三十三期,当时设有两个票站,分别是高士威道皇仁书院及大坑道瑞士花园。本区吸引到三名参选人,结果由太平山学会[陈韵云]]以1,591票取得第一席,第二席则由湛祐棠以1,139票打败对手太平山学会区焯基的655票。

1991年区议会选举,根据香港政府宪报一九九O年第三十二期,当时设有两个票站,分别是高士威道皇仁书院及大坑道瑞士花园。港同盟派出杨运琼参选,对上无党派郑光明港人论坛关柏林,最后杨郑二人轻取关柏林当选,其中杨得到1,323票,郑得877票,多于关的368票。

1993年港督彭定康推行政改方案改革区议会,取消所有委任议席及双议席选区制度,全面实行单议席单票制,并改由选区分界及选举事务委员会制定,区议会选区数目亦随人口变动而大幅增加,原有的双议席大坑及扫杆埔选区依加路连山道东院道大坑道分拆为北面的大坑选区及南面的渣甸山选区,而杨运琼郑光明都未有参选1994年区议会选举

范围

取消时选区东至铜锣湾道礼贤里向东拉直线至金龙台同一水平至励德邨道,北至高士威道礼顿道保良局,西部沿连道乐活道(唯乐活道所有楼宇属于跑马地选区)、大坑道黄泥涌峡道大潭水塘道,区内以低密度私人楼宇为主。与其相邻的选区有跑马地铜锣湾中,与及东区的铜锣湾北铜锣湾中北角东、南区的赤柱、石澳及海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