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礼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礼堂》,德国长篇小说。赫·康德作。1965年在柏林出版。1966年分别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曾被改编为剧本。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大礼堂》以主人公回忆倒叙手法,从1962年及1949—1952年两个时空层次加以叙述。1962年,罗伯特·伊斯瓦尔应邀在停办工农学院的典礼上发言。准备讲话稿时,他思绪万千,回溯到1949年。那时,共和国成立不久,为培养工农出身的干部成立了工农学院。电工罗伯特·伊斯瓦尔、林业工人雅各布·菲尔特、白铁工克瓦西·里尔克和木匠格尔德·特鲁勒桑德同时跨进学院,成为“红十月”的室友。雅各布学习困难,但十分努力;克瓦西有组织能力,善于演讲;格尔德和罗伯特兴趣相投,两人成为密友,又同时爱上薇拉姑娘。临毕业时,罗伯特施计让格尔德与同班女同学罗莎结婚,双双去中国学习汉语,他如愿娶了薇拉为妻。现在,他反省自己,为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感到内疚。1952年,4人完成学习任务后各奔前程:罗伯特成了新闻记者;雅各布高就农林部处长;格尔德攻读博士,在莱比锡大学任高级助教;只有克瓦西这个曾坚信社会主义、领导对他寄于期望的工农大学生出乎意料地去了西部,在汉堡开了一爿酒店。罗伯特曾因采访任务赴汉堡,拜访他后也未探出他投奔西方的原因。由于对上述问题未能找到真正答案,罗伯特的采访报导最终也没有写成。

小说运用回忆、倒叙、蒙太奇、内心独白、时空颠倒等现代手法,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作方法揉合在一起,通过几个工农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两种制度并存而产生的现实矛盾提出思考,被评论家赞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但在描写西方生活方面有公式化的倾向。

作者介绍

赫·康德(Hermann Kant,1926— ),德国小说家。生于汉堡园艺工人家庭。早年习电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被征入伍,后被俘关押在波兰战俘营。1949年回国后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工农学院学习,后入洪堡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毕业后任大学助教,曾负责主编大学学报和《新德意志文学》杂志,撰写文学评论。196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南海拾零》,后专事文学创作。1969年当选为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78年起任民主德国作家协会主席。他是民主德国工农出身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曾荣获海涅奖和民主德国国家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报头栏》和自传性小说《滞留》等。

相关信息

名著是书籍中的精华。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1]。《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大礼堂 相关视频

长篇小说如何写,时间题材有要求没有,如何才能写引人入胜
中国最早的长篇白话小说是哪一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