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绿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绿蝽昆虫名,为半翅目,蝽科。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除为害柑橘外,还可为害苹果、梨、栗、龙眼、荔枝、沙果等。

  • 中文学名:大绿蝽
  • 拉丁学名:Rhynchocoris humeralis(Thunberg)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昆虫纲
  • 目:半翅目
  • 科:蝽科
  • 分布区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台湾等
  • 记录号:op00420
  • 天   敌:黄猄蚁、平腹小蜂、蜘蛛、螳螂等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19~24毫米,雄虫略小。体长盾形,一般为绿色,也有淡黄、黄褐或棕褐等色泽。头部向前突出,口器针状,平时向腹面弯曲,长度几乎达到腹末。前胸背板前缘两侧成角状突出,甚为显著。[1]

近似球形,直径约1.5毫米,灰绿色,密布刻点。卵块常由14粒整齐地排列成1~3行。

若虫

共5龄,初孵时椭圆形,淡黄色,腹部背面两侧各有8个黑点。第二龄红黄色,腹部背面有3个黑点,第三龄增至5个。第四龄胸部绿色,腹部黄色,黑斑消失,第五龄全体绿色。

生活习性

长吻蝽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1年发生1代,但台湾可发生2~3代,均以成虫在隐蔽温暖的处所越冬。在福建闽侯,4月间成虫开始活动和产卵,7~8月是若虫盛发期,也是一年中为害最严重的时期。 成虫常栖息于果实上或叶间,卵多产于叶面,少数在果面上。初龄若虫群集于叶片或果实上,并不取食。二、三龄若虫常三五成群,集中于果实上吸食,这个时期最容易引起落果。四、五龄若虫和成虫活动力强,常分散为害,也能引起落果,或使果实品质低劣。果面被刺害部位逐渐变黄,但不呈水渍状,这与吸果夜蛾的为害状有所区别。[2]

种群分布

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

生物特征

长吻蝽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1年发生1代,但台湾可发生2~3代,均以成虫在隐蔽温暖的处所越冬。在福建闽侯,4月间成虫开始活动和产卵,7~8月是若虫盛发期,也是一年中为害最严重的时期。

成虫常栖息于果实上或叶间,卵多产于叶面,少数在果面上。初龄若虫群集于叶片或果实上,并不取食。二、三龄若虫常三五成群,集中于果实上吸食,这个时期最容易引起落果。四、五龄若虫和成虫活动力强,常分散为害,也能引起落果,或使果实品质低劣。果面被刺害部位逐渐变黄,但不呈水渍状,这与吸果夜蛾的为害状有所区别。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在初龄若虫盛期喷药,药剂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或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用松碱合剂防治蚧类时可兼治。

人工捕杀

在阴雨天或晴天早晨露水未干前,成、若虫不活泼,多栖息在树冠外围叶片上,可在此时进行捕杀。另外,在5~9月注意摘除叶片上的卵块。但有寄生蜂的卵块应保留。

生物防治

黄猄蚁和平腹小蜂是长吻蝽的重要天敌,加强保护利用对长吻蝽的防治可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