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天一总局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一总局旧址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流传村。 “天一”取自汉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即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合而为一。寓意天下一家,表达了郭有品创办侨批局的仁爱之心,也缩短了海外侨民与家乡眷属的万里之隔。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创立

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又称天一信局、天一批局。系由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其家乡(时称龙溪县流传社,即现在的漳州市台商投资区流传村)创办的。为南洋华侨办理邮寄信件、物资等业务。

发展

初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扩大为四个局、设总局于流传社,外设厦门、安海(晋江)、吕宋(菲律宾)。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为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局”。 天一信局的创办至少比我国正式设立的邮政机构早了16年,可说中国第一邮局[1]

形成

1911年时分局达28家,国外扩大到苏洛、怡六岸、甲塔育以及马来西亚的槟城、大呲叻、荷属印度尼西亚的井里汶、吧城、垄川、泗水、巨港、万隆,暹罗(泰国)的曼谷、通扣,安南(越南)的把东、西贡,新加坡的实叻以及缅甸的仰光等七个国家21个分局,国内发展到漳州、浮宫、泉州、同安、香港等7个分局。1911至1921年间,又增设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柬埔寨的金塔以及上海、港尾等4个分局。 鼎盛时期的天一银信局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1920年达到最高峰4400万元,占当时闽南一带侨汇总额的三分之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历时最长的早期民间私营侨批信局。

停业

1921年后,东南亚一带因战后经济变迁导致物丰价廉,经济不景气,侨商经济严重受损,歇业归国华侨日益增多,侨汇便不如往昔,外加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天一银信局的利润锐减。 1923年(民国十二年),新加坡邮政局废除民信包封并提高民信邮资。1925年(民国十四年),民国邮政总局又照会海峡殖民地总邮务局,又将民信邮资再增加一倍;1927年(民国十六年)又传闻中国银行准备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天一总局在常遭军政勒借且香港、吕宋分局严重亏损的状况下,于1928年1月18日宣布停业,并将分局房产转卖以弥补亏空[2]。天一银信局的停业,曾引起闽南金融界的短时间波动。

建筑

1911年,宛南楼建成。后又购置北邻民宅一座,良田二十亩,历经近十年修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成办公楼北楼,后花园陶园

北楼

北楼建成于1921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西式二层楼房。整座大楼别具“南洋”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结构优雅大方、雕花刻栋、古色古香。楼内墙上还保存有红四军十一师的标语数处。

宛南楼

北楼向西并列是三进式大厝,两旁紧栓双边雨屋、屋后紧连“宛南楼”,北楼与宛南楼之间有钢筋混凝土天桥连接。

陶园

原来的“陶园”占地3000多m2,建有亭台、楼榭、假山、猴洞、鱼池、花圃、石砌小道曲径通幽、群花争艳、草木显秀。在当时农村之中可谓鹤立鸡群、一花独秀。

视频

天一总局旧址 相关视频

历史上真实的董仲舒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