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天鹅座61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鹅座61英语:61 Cygni),又称贝塞尔星(英语:Bessel's Star)、皮亚齐飞行之星(英语:Piazzi's Flying Star),中国传统名称天津增廿九,是一个位于天鹅座的双星系统,由一对K型橙矮星所组成,彼此互相以659年的周期运转,形成一个目视双星系统。因为天鹅座61双星的视星等分别为5及6等,所以它们对于一个没有使用光学仪器的观测者而言是非常不显眼的恒星。

天鹅座61首先引起天文学家的注意是因为它的自行运动相当快速。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在1838年估算天鹅座61与地球的距离大约为10.4光年,这个数值与实际距离11.4光年已经非常接近,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使用恒星视差来测量估算太阳以外的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1]。在20世纪中,曾有几个不同的天文学家提出观测到大质量行星环绕天鹅座61其中1颗恒星的报告,但最近高精确度的径向速度观测显示这些报告都是错误的。直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尚未证实这个恒星系统中存在任何行星,过去所有的发现报告现在都被视为是不可信的。

观测历史

意大利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2]在1804年首次观察到天鹅座61巨大的自行运动,因此他命名为“飞行之星”。然而皮亚齐的观测结果只有很少人注意到,这是因为他的观察时间较短,仅仅只有10年。后来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在1812年发表观测结果才让这一颗恒星获得天文学家广泛的注意。

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在1830年首次对于天鹅座61是否是一颗双星提出异议。在经过许多年后,天文学家仍然无法完全确定天鹅座61是否只是一个看似双星,但其实是两颗距离非常遥远的恒星或是真正一个受到重力影响的恒星系统

这个恒星系统的自行运动相当快速,是当时已知的恒星中最大的一个,所以天文学家使用视差来测定天鹅座61与地球之间距离,当时的天文观测水准首次让天文学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测量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因此天鹅座61成为第1颗天文学家可以测量出距离的恒星(不包括太阳在内)。贝塞尔于1838年完成测量,得知天鹅座61的视差为313.6毫角秒,接近目前公认的数值287.18毫角秒(约11.36光年)。

但是仅仅在几年之后,天文学家发现葛罗姆布里吉1830(Groombridge 1830)的自行运动更大。天鹅座61的自行运动仍然是肉眼可见的恒星中最大的一个(虽然格鲁姆布里奇1830的视星等为6.4等,所以可以在非常黑暗的夜空下用肉眼观测到它)。天鹅座61的自行运动是依巴谷星表列出的恒星系统中第7快的。

到了1911年,天鹅座61的视差数据从贝塞尔当时获得的0.3136略微修正为0.310,而叶凯士天文台测量到它的径向速度为62公里/秒,自行运动约79公里/秒,并以100公里/秒的空间速度相对于猎户座腰带以西12度的一个点移动。

美国天文学家本杰明·博斯在19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天鹅座61系统是一个同移恒星团体的成员,这个团体后来扩展到26个潜在成员,可能的成员包括:天鸽座β、山案座π、金牛座14及室女座68。这个同移恒星团体相对于太阳的空间速度是105-114公里/秒。

由于天鹅座61的角度相当分散(公转速度相对较慢),天文学家最初对于天鹅座61系统内的两颗恒星是否存在物理关系并不清楚。天文学家测量各自的视差数值分别是0.360"与0.288",显示它们之间的距离超过2光年。然而1917年精准的视差数据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已经显著减少。天文学家在1934年确定天鹅座61是一个双星系统,并公开相关的轨道根数数据。

一名使用7×50双筒望远镜的观测者可以在两个双筒望远镜的范围内找到位于天鹅座61东南方的天津四。天鹅座61两颗恒星的分开角度稍微比土星角直径(16-20")还大。因此在理想的观测条件下,观测者可以用6毫米光圈的望远镜将天鹅座61解析成两颗恒星,这对于普通双筒望远镜来说只是一个基本的功能。

视频

天鹅座61 相关视频

临近太阳系天体之天鹅座61,看起来真的在动,宇宙沙盘2
天鹅座NML有多大?星球大对比!谁才是太阳系大佬?人类太渺小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