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太冲穴——养肝第一大穴,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穴,有缓解治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等。

太冲穴
Taichongxue.jpg
圖片來自img.baidu [1]

目录

位置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1]

穴名释义

  • 穴名解释:经穴名 ,太冲穴 Tài chōng(LR3)。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肝经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别名:大冲穴。

(1)“太冲穴”。“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2)“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3)太冲穴属土。属土,指太冲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 穴位含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2]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

 
太冲穴

回阳救逆、调经止淋

操作

刺灸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法:直刺0.5--0.8寸。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每只脚悬灸3--5分钟。

主治

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3]

作用

太冲穴位的作用

中医上认为,太冲穴是肝脏的原穴,同时也是身体中十二经脉在腕部以及脚踝关节附近一个重要的穴位。肝脏主要管理的就是我们的情绪,如果出现发怒的情况,那么就会导致肝气疏泄受到影响,这样人体也会表现出易怒的情况。所以说,日常如果出现了经常发怒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对太冲穴进行按摩或者是针灸,这都能够很好的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除此之外,太冲穴是管理肝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对着个穴位进行科学的刺激能够起到调节肝脏的作用,令心情或者是情绪变得更加的平稳。所以说,太冲穴是全身镇静以及镇痛的一个重要穴位。

除了以上介绍的太冲穴位的作用之外,它还具有很好的调理气血的作用。日常如果身体出现了头晕目眩以及月经不调、遗尿、惊风、黄疸、腹胀腹痛还有咽喉干肿以及疝气的情况,那么按摩太冲穴位也有很好的治疗以及预防的效果。

1.排肝毒消火气

按摩太冲穴非常的适合那些日常就比较爱生闷气以及比较内向的人群,如果你是那种脾气来得快去的也快的人群,那么按摩太冲穴的效果就不是那么的明显。首先我们要选择正确的太冲穴位置,他在我们的脚背上面,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结合的地方往上按摩,到两个骨头连接的最末端就是属于太冲穴了,也是人体的第一大要穴。

主要的按摩首发就是将指腹位置进行按压,选择点按的首发,按摩大约六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另外,按摩的力量可以稍微大一些,身体感觉到酸胀感觉是最好的。

2.治疗耳鸣耳聋

专家还告诉我们,经常对太冲穴进行按摩,对治疗耳鸣耳聋具有不错的作用。这是因为耳鸣耳聋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肝胆火旺所引起的,这个时候按摩太冲穴,同时对耳门穴、丘墟穴以及中渚穴等进行按摩,能够令身体更加的耳聪目明,同时还具有清肝泻火的功效。

3.治疗昏厥

老中医表示,对太冲穴进行刺激,能够很好的调节身体中阴阳之气逆乱的情况,对于昏厥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经常按摩还能够引气下行,起到醒脑开窍,特别适合昏厥等这种症状进行治疗。另外,太冲穴按摩一定要注意手法,除了按摩太冲穴之外,也需要对涌泉穴、水沟穴以及中冲穴等进行按摩。

4.治疗感冒

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临床运用

  • 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太冲穴
  • 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

所属经络

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穴

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太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间背侧肌。
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

配伍

 
太冲穴
  •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
  • 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 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
  • 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相关论述

  • 《针灸甲乙经》:痉互引善惊,太冲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主黄疸,热中喜渴。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 《针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 《医宗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等证。

热点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