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太初宫是东吴京师建业(南京)的两大皇家宫殿群之一,与昭明宫同为都城的核心,太初宫的正殿为神龙殿,正中为公车门,东为升贤门、左掖门,西为明扬门、右掖门。正东为苍龙门,正西为白虎门,正北为玄武门。起临海等殿。东汉建安十六年(212年)始建,时名为讨虏将军府;东吴黄龙元年(229年)更名建业宫;东吴赤乌十年(247年)扩建,更名太初宫;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因战乱焚毁。

中文名 太初宫

地理位置南京市 珠江路北侧鱼市街到进香河一带

目录

历史沿革

关于太初宫的前身,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孙权诏书云:“建业宫乃朕从京来所作将军府寺耳。”《建康实录》卷二载:赤乌十年(247年),孙权在诏移武昌材瓦修太初宫时亦言:“建康宫乃朕从京来做府舍耳。”都认为太初宫的前身是孙权建安十六年(212年)从京口徙治金陵时所建的将军府舍。其二,《建康实录》卷二云:“(太初)宫即长沙桓王(孙策)故府也,因而不改。”即认为太初宫的前身是孙策早年所建的讨逆将军府。一般认为孙策早在建安五年已遇刺身亡,在建业府舍的可能性不大,故以前者说法为是。 [1]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因陋就简沿用旧将军府寺为宫,与其爱惜民力有关。太初宫因沿用旧府舍,其规模不大。《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传》引《太康三年地记》明确记载:“吴有太初宫,方三百丈,权所起也。”孙权崇尚俭素,重修后的太初宫不以奢华见称。《三国志》卷六一《吴书十六·陆凯传》载:“宫无高台,物不雕饰。” [2] 东吴赤乌十年(247年),太初宫因年久失修,木柱朽腐,遂加以重建。《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载:其年二月,孙权暂移太子所居之南宫,“三月,改作太初宫,诸将及州郡皆义作”。其下注引《江表传》更详载:“权诏曰:‘建业宫……材柱率细,皆以腐朽,常恐损坏。今未复西,可徙武昌宫材瓦,更缮治之。’有司奏言曰:‘大禹以卑宫为美,今军事未已,所在多赋,若更通伐,妨损农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此次太初宫大修,历时一月。 [3] 东吴天纪二年(280年),西晋灭吴,太初宫基本未遭破坏。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张昌起兵称汉,派其将军石冰攻掠扬州,诸郡尽没。石冰之乱,太初宫遭到焚毁,志称“太初宫尽焚”,“焚烧荡尽”。后来遗址处又有多次重修宫殿等。

建筑形制

太初宫的正殿曰神龙,南面开无门,正中曰公车门,东门曰升贤门、左掖门,西曰明扬门、右掖门。正东曰苍龙门,正西曰白虎门,正北曰玄武门[1] 。起临海等殿。太初宫与商市相连。东晋早期基本沿用东吴旧宫。宫中正殿神龙殿当即文献中屡见的前殿。太初宫中苍龙门、白虎门、玄武门诸门,常见载于史:《三国志》卷六四《吴书·孙綝传》曾率众夜袭全尚,遣弟孙恩杀刘承于苍龙门外。《三国志》卷四八《三嗣主传》云:“(永安)五年(262)春二月,白虎门北楼灾。”玄武门北直对台城西掖门前路东,即右御街。宫中还有白爵观:《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吴主五子传》载:孙权幽闭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权登白爵观见,甚恶之”。《资治通鉴》卷七五《魏纪七·邵陵历公嘉平二年(250)》记载与之相同。其下胡三省注云;“白爵观在建业宫中。”

大致位置

宋代以来,对太初宫位置的认识一直众说纷纭,无有定论。常见的观点有:或认为在今焦状元巷一带;或认为在今北门桥稍东一带;或认为大约在洪武路与长江路交接处;或认为在东极进香河路,西近中山路,南至北门桥下水道,北达今唱经楼的空间范围内;也有人认为在今新街口正洪街以南一带;还有人认为在石头城。太初宫的具体位置,《建康实录》卷二云:“今在县东北三里,晋建康宫城西南,今运渎东曲折内池,即太初宫西门外池。”根据太初宫在台城西南以及北面玄武门直对台城西掖门的记载,东吴太初宫大约在今洪武路与淮海路交口北侧一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