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原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太原郡,也称太原国,是前246年,秦国始置至隋朝时期的郡,辖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等地。 ==秦汉时期==…”)
 
行 1: 行 1:
太原郡,也称太原国,是前246年,秦国始置至隋朝时期的郡,辖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等地。
+
''' 太原郡''' ,也称太原国,是前246年,[[ 秦国]] 始置至[[ 隋朝]] 时期的郡,辖区在今山西省[[ 太原市]] [[ 晋中市]] [[ 吕梁市]] 等地。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为王莽所改郡县名,恢复西汉旧称。太原郡由21县,减为16县,即晋阳、榆次、阳曲、狼孟、盂县、大陵、平陶、京陵、兹氏、界休、邬县、中都、祁县、阳邑、虑虒、于离。东汉时,太原郡和并州同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州并入冀州。太原郡冀州。
+
[[ 东汉]]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为[[ 王莽]] 所改郡县名,恢复西汉旧称。太原郡由21县,减为16县,即晋阳、[[ 榆次]] 、阳曲、狼孟、[[ 盂县]] 、大陵、平陶、京陵、兹氏、界休、邬县、中都、祁县、阳邑、虑虒、于离。东汉时,太原郡和并州同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州并入冀州。太原郡冀州。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旋又废太原国置太原郡,辖县降减到12:晋阳、阳曲、榆次、盂县、祁县、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县。并州及太原郡均治阳曲。
+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文帝[[ 曹丕]] “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旋又废太原国置太原郡,辖县降减到12:晋阳、阳曲、榆次、盂县、祁县、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县。并州及太原郡均治阳曲。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西晋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隶属并州刺史部。西晋太原国辖县13:晋阳、阳曲、榆次、盂县、狼孟、阳邑、大陵、平陶、祁县、京陵、中都、邬县、于离。
+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 西晋]] 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隶属[[ 并州刺史部]] 。西晋太原国辖县13:晋阳、阳曲、榆次、盂县、狼孟、阳邑、大陵、平陶、祁县、京陵、中都、邬县、于离。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互相攻伐。从晋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进入十六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太原郡先后被前赵(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五国交替割据,这几国都曾在太原设“续开之州郡”,各行建置。但为时短暂,无新建置,仅是彼此沿袭,无所变革。十六国时,并州移至河东郡。太原郡仍属并州。北魏时太原郡和并州又同治晋阳。
+
 西晋末年,北方[[ 少数民族]] 上层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互相攻伐。从晋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进入十六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太原郡先后被[[ 前赵]] (汉)、[[ 后赵]] [[ 前燕]] [[ 前秦]] [[ 后燕]] 等五国交替割据,这几国都曾在太原设“续开之州郡”,各行建置。但为时短暂,无新建置,仅是彼此沿袭,无所变革。十六国时,并州移至河东郡。太原郡仍属并州。[[ 北魏]] 时太原郡和并州又同治晋阳。
  
北齐武平六年,太原郡和并州移治龙山县(太原市西南汾水西岸),北齐太原郡领龙山,晋阳,邬,榆次,中都,祁,平遥,沾,受阳,长安,阳邑十一县。北周因之。
+
[[ 北齐]] 武平六年,太原郡和并州移治龙山县(太原市西南[[ 汾水]] 西岸),北齐太原郡领龙山,晋阳,邬,榆次,中都,祁,平遥,沾,受阳,长安,阳邑十一县。[[ 北周]] 因之。
  
 隋开皇三年(583)废太原郡入并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恢复秦代郡县制,废并州总管府,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共辖15县:晋阳、阳直、太原、榆次、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受阳、盂县、石艾、乐平、和顺、平城、辽山。
+
 隋开皇三年(583)废太原郡入并州。[[ 隋炀帝]] 大业三年(607年)恢复秦代郡县制,废并州总管府,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共辖15县:晋阳、阳直、太原、榆次、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受阳、盂县、石艾、乐平、和顺、平城、辽山。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为并州总管府。
+
[[ 唐高祖]] 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为并州总管府。

於 2020年8月2日 (日) 09:16 的修訂

太原郡,也稱太原國,是前246年,秦國始置至隋朝時期的郡,轄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晉中市呂梁市等地。

秦漢時期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為王莽所改郡縣名,恢復西漢舊稱。太原郡由21縣,減為16縣,即晉陽、榆次、陽曲、狼孟、盂縣、大陵、平陶、京陵、茲氏、界休、鄔縣、中都、祁縣、陽邑、慮虒、於離。東漢時,太原郡和并州同治晉陽,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州併入冀州。太原郡冀州。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復置并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旋又廢太原國置太原郡,轄縣降減到12:晉陽、陽曲、榆次、盂縣、祁縣、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陽邑、鄔縣。并州及太原郡均治陽曲。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西晉改太原郡為太原國,隸屬并州刺史部。西晉太原國轄縣13:晉陽、陽曲、榆次、盂縣、狼孟、陽邑、大陵、平陶、祁縣、京陵、中都、鄔縣、於離。

西晉末年,北方少數民族上層貴族紛紛建立割據政權,互相攻伐。從晉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進入十六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太原郡先後被前趙(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五國交替割據,這幾國都曾在太原設「續開之州郡」,各行建置。但為時短暫,無新建置,僅是彼此沿襲,無所變革。十六國時,并州移至河東郡。太原郡仍屬并州。北魏時太原郡和并州又同治晉陽。

北齊武平六年,太原郡和并州移治龍山縣(太原市西南汾水西岸),北齊太原郡領龍山,晉陽,鄔,榆次,中都,祁,平遙,沾,受陽,長安,陽邑十一縣。北周因之。

隋開皇三年(583)廢太原郡入并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恢復秦代郡縣制,廢并州總管府,復置太原郡,郡治晉陽。共轄15縣:晉陽、陽直、太原、榆次、太谷、祁縣、文水、交城、受陽、盂縣、石艾、樂平、和順、平城、遼山。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太原郡復為并州總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