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原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原镇一般指山西镇,明代山西镇亦称太原镇、三关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外三关。山西镇防守的边墙西起山西保德县黄河岸,向北经河曲、偏关、内蒙古清水河县老牛湾,转向东行,至鸦角山又趋向东南,历神池、宁武关等地折向东北,过代县、繁峙等县北,抵灵邱县平型关。再由始转向南去,经龙泉关(今河北阜平县西)、固关而达黄榆岭(山西和顺县东),长一千六百馀里。治所先设偏关,明嘉靖十九年移驻宁武。它与大同镇边、宣府镇边号称明代北防九边的“中三边”。[1]

中文名: 山西镇

亦 称: 太原镇

简 介: 从位置上看

官 堡: 山西镇辖冀宁、冀南、雁平

简介

从位置上看,山西镇边在大同镇边之后,起着支撑加固大同镇边,阻敌深入的作用。明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三关的重要军事地位有精辟的论述,宁武关,“居两关之间”,为“东西要害”;偏关“西接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三关险要虽同,偏关尤急”;雁门关,是西部“大州之冲”,南部“郡县之路”,“皆为虏冲”。这一镇边“山势连亘,实天造之险固”。为了更有效地抵御蒙古人的侵袭,明朝于此设卫所,开军屯,修边墙,立烽燧,营筑堡寨。有明一代,山西边地究竟修筑了多少堡寨呢?

官堡

山西镇辖冀宁、冀南、雁平、宁武、岢岚五道,冀宁、冀南两道,“不近虏巢,未分边隘,惟设火路墩”。根据时人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和《太原府志》等史志的记载,雁平、宁武、岢岚三道的城堡共有64(见表1)。这些城堡设在地势平衍的地方,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均衡,如岢岚道,堡距一般在10到15公里左右,如:韩家坪堡北距寺焉堡15公里,南距永兴堡10公里,东距马站堡10公里,西距偏关城10公里。而宁武道、雁平道则呈沿边狭长状分布,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原因也很简单,岢岚道重在守边,而宁武、雁门等则重在守关。

乡堡

乡堡又称民堡,是百姓为了避“贼所必掠”,“民居散乱远在郊外者”,“或百十余家筑一大城,或五六十家筑一小堡,城堡之中,民自为守,少者徙以附焉”。时人尹耕也说:边方村落多,民堡缘役起,闾阊谋鲜周密,亦有一乡数堡,一堡数家者,又素无弓驽火器,虏入,守空陴坐视恒有陷失,杀戮动千数百人,宜著为令:凡孤悬寡弱,度不可守者废之,并其民于附近大堡,俾协力拒守,每堡择材力者为堡长,次者为队长,堡垒长得以制队长,队长得以制伍众。当时沿边州县、卫所的乡堡数量很多,这些民堡的建置没有一定的规制,设置较官堡简单,只是把当时的 乡村聚落用墙围起来即可。小的、较小的村落或一两个或两三个村落合建一堡,大的村落则独建一堡或分建几堡。这类堡寨的数量很大,几乎占到当时村落的百分之七十五。 明亡清兴,这些军事城堡随着军事职能的转化,一些转化为府县治所,如偏关、五寨、神池、宁武等,而大多数堡寨则转化为乡村聚落。

屯垦堡

明朝沿边行屯田制。洪武三年,太原、朔州诸处已有了屯田,以后不断发展,目的在于使北边军士完全用屯田自给,不再劳民输纳。为了加强屯田管理,明政府规定每百户为一屯,六七屯或四五屯择近建堡,屯设正副屯长各一人,大堡有守备、操守等官,小堡则只设防御操堡官或总旗官,屯堡成了军屯的最基层组织。万历十一年,三关塞下有荒田3万余亩,都御史侯公于赵题请准作官垦田,“且相险阻,就水草立堡十五,立仓二十,立庄二十有二,分官库居耕其地,而委官督率。”其实庄也就是堡,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如果我们这样理解,万历十一年屯军堡就有37处。

视频

彭水县太原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