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奉礼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奉礼郎

来自 360娱乐网 的图片

奉礼郎 唐代官名,属太常寺。原名治礼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避讳而改称。唐人所撰书,述北齐及隋事,均改作奉礼。《通典》述前代治礼郎,均改作理礼郎。元马端监撰《文献通考》亦从之作"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奉礼郎 [1]

词语释义 唐代官名

原名 治礼郎

创始时间 汉朝

代表人物 郭钊,李贺

避讳 唐高宗

发展历史

原名

原名治礼郎。唐高宗名治。因而改称奉礼郎。唐永徽(高宗年号)以后,唐人述永徽以前事,既不能用新名,又不能写"治"字,乃改"治"为"理",《通典》即其例。原名治礼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改称。

历史

汉朝隶大鸿胪寺属官大行令,掌朝会时赞礼仪。东汉员四十七人。

魏、晋沿置。东晋、南朝隶大鸿胪常省,其官亦省置无常。北魏仍置,为冗散之官,有俸无常职。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下,二十三年改从九品。北齐时员三十人,隶鸿胪寺司仪署,从九品。

隋朝改隶太常寺,初置十六员炀帝时减为六人,从九品。

唐朝时沿置,四人,从九品上,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宗庙则设皇帝位于庭,九庙子孙列焉,昭穆异位,去爵从齿。凡樽彝勺幂,篚坫簠簋,登钘笾豆,皆辫其位。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掌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赞导跪拜礼仪,隶太常寺。 唐高宗时因避讳改名奉礼郎。诗人李贺曾做过3年奉礼郎,故世称"李奉礼"。

宋朝时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改制后,复为太常寺从八品职事官,掌奉币帛授祭祀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版位。辽、金皆置,属太常寺。金从八品,掌设版位,执仪行事。

元朝太常礼仪院置奉礼郎二人,从八品。

明朝时改名赞礼郎,为太常寺属官。掌祭祀、典礼时赞导事务。朱元璋称吴王元年(1367)设,隶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隶太常寺,秩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的。后革二人。另外,南京太常寺亦设七的,嘉靖中革一人。

清朝顺治元年(1644)尚设,满洲十六人,汉员十六人,其后省设不一。乾隆时定汉员十四年,满洲二十二人。定为用六品冠带、食七品俸。又有学习赞礼郎,满洲八人,宗室六人,正九品。另外,盛京礼部亦置,员十六人,均为满员,掌祭祀之仪。

代表人物

郭钊

郭钊是汾阳王郭子仪之孙,父郭暧,母升平公主。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 钊,伟姿仪,身百长七尺,方口丰下,沉默寡言。母度升平长公主。代宗朝,钊为外孙,恩宠逾等,起家知为太常寺奉礼郎。

李贺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04期《李贺年谱》:唐元和六年(811)二十二岁,为奉礼郎当为是年。据《示弟》诗及《勉爱行》之二,贺在京师三年,又据《客游》诗,游赵三年(均详后),而贺死于元和二一(816);依此推算,其为奉礼郎不能晚于是年。是年韩愈入为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或当与贺偕;贺之得官,或亦愈为之地也。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句云:"小树枣花春"知在春时。

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诗歌的诡谲意象历来被作为中唐险怪诗派中独树一帜的诗风而存在,与韩孟相比,其辞瑰丽奇异,更多注重对生活场景之再现,体现了险怪诗派的艺术手法和生命表现力在他的手中得到一次升华,再现了中唐诗歌在大盛之后的突变与创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