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娲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女娲陵是女娲的墓陵。一处在山西,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娲皇陵,始建年代无考,据《平阳府志》载唐天宝六年(747年)重修。唐以后历代屡有修葺。女娲陵原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极具皇家气派。宋代碑文载:"南北百大,东西九筵",原有建筑现已不存。陵墓内现存宋开宝六年(973年)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巨碑两通,千年以上古柏三株,"补天石"一块,以及明清时期石碑三十多通。据《大清一统志·霍州直隶州》记载:娲皇陵,在赵城县东南一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女娲陵

地理位置

赵城县东八里侯村

所属城市

山西省临汾市

所属国家

中国

简介

据《大清一统志·霍州直隶州》记载:娲皇陵,在赵城县东南一里。

道光七年(1827年)《赵城县志》卷二十九对女娲陵有更详细的记载:女娲陵,在县东八里侯村。正、副陵各一,皆在庙后。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居左者为正陵,其副陵相传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树多八九人围。俗言鸟雀不粪、虫蚁不蚀,亦好事者之说也。正陵右有"补天石"。宋乾德四年(966年),诏给守陵"五户长"吏,春秋奉祀,其后代有祭告。国朝历次遣官致祭,祭文并砌石,立庙中。[1]

赵城县的位置,正在《尚书·禹贡》所记"冀州之城的"中镇名山"霍山之麓,这里正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的主要活动范围之内。倾一生之力为缔造人类、造福人类而与大自然博斗、献身的女娲氏最后长眠于此,是很有可能和顺理成章的事情。

"女娲陵"所在的侯村,是距离洪洞县赵城镇东八华里的一个大村。据说,该村自商、周时期就形成村落。因为这里是诸侯所封之地,故得名为侯村,算来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该村地处古老的霍山脚下,濒临汾水之滨,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侯村附近还有随处可以发现的"龙山文化"遗迹。全村人口多达六千余人,村里的一条东西大街,竟长达三华里。所以,当地传有侯村是"洪洞第一村'的说法。

"女娲陵"的正陵,位于侯村村北现为学校的"女娲庙"旧址旁边。它是一个高达四五米的大土丘。它的周长,估计约在四五十米左右。而"女娲陵"的副陵,正如有关资料所记是在正陵东北方向的村边,其高度、周长与王陵相近。笔者所见到的情况,与"赵城县志'所记载的情况基本吻合。

多年来,"女娲陵'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也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在正陵周围,盖起了不少民房住宅,使本来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文物景观受到了破坏。地处村北的"副陵"虽然没有受到"铁壁合围",但外观也与一般常见的土丘毫无二致。

在"女娲陵"主陵的东南边,是一座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女娲庙"

建造历史

侯村东北的"女娲陵"分正、副二陵,正陵埋葬女娲之体,副陵埋葬女娲生前所用之物。在副陵东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娲皇庙",自古以来侯村"娲皇庙"与陕西"黄帝陵"、湖南"炎帝陵"地位相当,一直是享受历代帝王祭祀的国家神庙;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称:"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今河南孟 津县老城乡雷河村有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的"龙马负图寺",寺内供奉有伏羲和龙马的塑像;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东黄河南岸有"伏羲台",台东有一个15平方米的洼地,称"羲皇池",相传台为当年伏羲画八卦之处,池为画卦着墨处;《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载:"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浮戏山在今河南省登封、新密、荥阳、巩义一带,以浮戏山为主区形成了河洛地带的伏羲文化圈:新密市来集乡的"伏羲女娲祠"也叫做"娘娘庙",庙门额题"伏羲女娲祠"及"人祖之源"。

新密西北牛店乡的"补子庙"即伏羲庙。新密尖山天皇顶的"祖始庙"或称"始祖庙",庙内供奉伏羲、女娲。祖始庙下面的"红石沟",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炼五色石的地方。[2] 大火把沟里的石头都烧红了,因此叫"红石沟"。此外,登封市的三皇庙内,供奉伏羲、女娲与神农。在少室山侧的中坡上建有伏羲女娲庙。荥阳汜水紫金山上有伏羲庙,汜水白玉岭上有女娲祠。新密与新郑交界处风后岭的得名,据说与伏羲、女娲姓风有关。在豫东平原,历史文化名城淮阳古称"陈",被誉为"羲皇故都"。《左传》说:"陈,太皞之虚也。"王符潜夫论》、皇甫谧帝王世纪》、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 罗泌路史》、徐坚初学记》、 郑樵通志》、 马骕绎史》、顾炎武历代宅京记》等,都说伏羲都于陈。淮阳作为羲皇故都,这里还有著名的"大昊伏羲陵"。淮阳西邻西华县,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乡思都岗村的女娲城,被称为"女娲氏之故墟"或"女娲之都"。

女娲城西有女娲陵,城内有女娲阁;上蔡塔桥乡白圭庙村建有白龟祠,亦称白龟庙,庙内祀伏羲,有伏羲墓和伏羲画卦亭,相传为伏羲当年画卦处。此外,豫北济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坛山顶有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市境内有始祖山、女娲山、伏羲祠、女娲祠、祖先洞、补天台、女娲洞、泥人场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述地点,大都分布着仰韶文化遗存。文献记载、历史传说可与考古发现互相补证,表明这里既属于远古华夏文化系统,也在伏羲文化圈内,由此可见伏羲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振华说:"至于陕、甘及巴蜀等地的伏羲、女娲时代的文化,在最近的考古、历史、民族迁徙的研究,基本上属于中原伏羲文化的辐射现象,时间也晚的多。

修复工程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多年考察发现,山西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等地有众多的女娲活动遗迹,证明女娲的主要活动舞台在黄土高原山西,山西洪洞赵城镇侯村是她的长眠之地。

孟繁仁考证:从赵城侯村系"龙山文化"遗址和"娲皇庙"院内现存的古柏分析,"女娲皇陵"可能修建

于三千多年以前的商、周时期。汉、唐、宋、元、明、清以来,历朝皇帝都派遣官员致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碑刻史料。这一情况说明:赵城侯村的"女娲皇陵"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纪念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国家级神庙"。

为了纪念这位哺乳中华民族儿女的伟大母亲,洪洞县政府、赵城镇侯村成立了"娲皇陵修复委员会",当地民众自发集资启动了修复"女娲皇陵"工程,以便在2001年农历三月初十如期举行"全球中华儿女和海峡两岸同胞共祭'中华之母'女娲陵"纪念活动,召开"首届中华女娲文化学术研讨会"。

"女娲皇陵"工程包括:修复"娲皇陵寝",竖立"世纪老人"冰心生前题写的"女娲陵"碑,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题辞碑;修复"娲皇庙";修建"中国妇女一百名人碑林"、"世界妇女一百名人碑林"等。

长眠之地

经过长期考证和实地考察,1994年孟繁仁先生发现女娲的陵寝在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侯村。除《太平寰宇记》及《大清一统志.霍州直隶州》有记载外,清道光七年的《赵城县志》上详细写:"女娲陵,在县东八里侯村。正、副陵各一,皆在庙后口,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居左者为正陵,其副陵相传为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树多八九人围。正陵右有'补天石'。宋乾德四年(966年),诏给守陵'王户长'吏,春秋奉祀,其后代有祭告。国朝历次遣官致祭,祭文并砌石,立庙中"。

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侯村的女娲陵寝建于2000至3000年前,人称"女娲皇陵",其中包括高四五米、周长达四五十米的正陵与副陵,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唐、宋以来一直享受历朝历代封建皇帝祭祀的国家级庙宇---"娲皇庙"。据侯村老人讲,每年春天农历三月初十"女娲诞辰"之日,"女娲皇陵"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持续七天之久。举行祭祀典礼时,要"清水洒街","黄土垫道",朝廷、官府都要"遣官致祭";民间也要进行盛大的物资交流、商贾买卖活动,并请来戏班,连唱七天七夜的大戏,娱神、娱民来为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庆贺诞辰。

多年来,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洪洞县赵城侯村的"女娲皇陵"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主建筑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拆,其余建筑又在80年代初被拆毁,当做建筑材料来卖。到后来,女娲正陵、副陵的坟冢只剩下半个,并被民居包围,而当年曾显赫一时的国家级庙宇--"娲皇庙"则被侯村学校长期占用。

女娲文化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楚辞·天问》、 《礼记》 、 《史记》、 《山海经·大荒西经》、 《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

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意义

"女娲陵"的发现,不仅对推进和引深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促进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在倡导"男女平等"、"热爱母亲"、"尊重妇女"的今天,我们应该在纪念"炎黄"二帝这两位伟大男性祖先的同时,不失时机地重新修复"女娲陵"和"女娲庙"以永远继承和发扬"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伟大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新篇章。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在"振兴中华,建设中华"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热爱中华,继承中华",认真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光荣文明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文明传统,使中华文明的参天大树,生长。发育得更加高大、更加雄伟。

相关视频

无道为守护女娲陵墓的巫女慕莲疗伤时看到她身体,从此被赖上了

山西•风景 洪洞侯村女娲陵 侯村女娲陵又称娲皇陵

参考资料

  1. 西华县女娲陵娘娘庙 , 360个人图书2016-04-29
  2. 炼石补天的女娲是否真有其人(图) , 晓芜书屋 201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