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建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姚建宗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66年3月
四川省通江县
国籍 中国
母校 中国人民大学
职业 法学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法治生态环境》《法理学》

姚建宗,男,1966年3月生,四川省通江县人,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现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1],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3]

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国家985工程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姚建宗教授现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编著教材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政治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3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等各类项目数十项;先后荣获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法学论文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各1项。

人物简介

姚建宗教授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两次赴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进行专题研究与进修。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哲学和法律社会学,已出版个人专著4部,个人独立编著《法理学》教科书1部,参编其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人物经历

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两次赴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进行专题研究与进修。

姚建宗教授现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编著教材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政治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3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等各类项目数十项;先后荣获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法学论文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三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各1项。已出版个人专著4部,个人独立编著《法理学》教科书1部,参编其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主要兼职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吉林省法学会副会长

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法理学、法政治学和法律社会学。

姚建宗
姚建宗教授

荣誉和奖励情况

2015年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5年《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014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第六批);

2014年《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获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3年《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0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任首席专家;

2009年4月第一届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2008年《法治生态环境》荣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08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最佳宣讲奖[5];

200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确定的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6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资助[6];

2005年"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12月,"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吉林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04年12月,"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3年,《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司法部2002年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2001年7月,"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4月,"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1月,《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获吉林省第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001年12月,《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2001年1月2日,《法治与良知》,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2001年1月2日,《法治的多重视界》,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2000年12月7日,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项目奖励;

2000年7月19日,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

2000年3月,《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优秀奖(最高奖);

1999年12月,《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六次优秀著作奖专著优秀奖(最高奖);

1999年11月30日,荣获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1999年8月14日,《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1998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一等奖;

姚建宗
姚建宗教授

1998年12月,《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法学论文二等奖;

1998年1月,《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特等奖;

1998年1月,《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1998年12月,因"八五"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成绩显著而获奖;

1996年1月,《"法治经济"解析》,吉林大学第四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1993年11月,《略谈法的价值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最根本价值》,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三次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主要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4期转载;

2、《理念·信仰·法治》,《检察日报》1996年11月25日"理论新苑";

3、《学术自信、学术宽容及其他》,《湘江法律评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论法律义务的结构、特征与功能》,《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存目;

5、《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6、《法律效力论纲》,《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7、《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财产权的平等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增刊);

8、《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

9、《法的哲学理解》,《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10、《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检察日报》1997年4月28日"理论新苑"作"论点摘登",《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存目;《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6期转载;

11、《制度、法律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分析》,《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论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为法哲学申辩:法哲学研究提纲》,《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14、《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存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4期转载;

15、《法律与发展研究:一个待开拓的领域》,《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6、《转换维度 拓宽视野--法学研究方法论变革》,《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17、《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论缺陷及其校正》,《社会科学报》1998年8月20日;

18、《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转载;

20、《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7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1、《科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发展》,《法学》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22、《如何进行法理学思考》,《湘江法律评论》(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治的人性立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3期转载;

25、《法治的人生态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存目;

26、《法治的多重视界》,《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姚建宗
姚建宗教授

27、《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卡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7期转载;

28、《法治的人文关怀》,《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9、《法治与良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9期转载;

30、《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法学》200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10期转载;

31、《法治:符号、仪式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2、《法治与公共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1年3月13日"论点摘编"摘登;

33、《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34、《权利礼让 法律先行》,《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10日;

35、《权利的"神圣"与"卑劣》,《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31日;

36、《游戏规则约束不了制定者?》,《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1月21日;

37、《受教育权的艰难选择》,《方圆》2001年12期;

38、《排队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2月12日;

39、《面向新世纪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高教研究与实践》2001年1期;

40、《略论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个性化改革》,《高教研究与实践》2002年1期;

41、《略论法治建设中的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安徽法学法律评论》2003年1期;

42、《法治:何处热闹何处寂寥》,《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5日;

43、《"君子"与"小人"并重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5日;

44、《法盲》,载《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23日;

45、《纳税人意识》,载《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9日;

46、《有"我"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29日;

47、《尊重规则》,《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2月16日;

48、《生活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日;

49、《权利思维的另一面》,《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2期;

50、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评邓正来教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河北法学》 2007年第1期;

5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引领法学研究》,《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52、《 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 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

53、《主题变奏:中国法学在路上--以法理学为视角的观察》,《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7年第7 期;

54、《 法律传统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9期;

5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认真对待人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9期;

56、《开放的学术论坛与自由的思想殿堂:对我国法学学术刊物的功能期待--为《法制与社会发展》创刊十周年而作》,《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57 、《"暂住证"的是与非》,《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14日;

58 、《 宣誓的意义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21日 ;

59、《法律如何才"职业"?》,《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28日;

60、《社会宽容乃民众之福》,《检察日报》 2003年2月18日;

61、《 "法律家长主义"当休》,《检察日报》 2003年2月25日 ;

62、《"宪法诉讼"还没到来 》,《检察日报》 2003年3月4日;

63 、《"和谐司法":美艳背后的八点隐忧》,《检察日报》 2008年4月4日;

64、《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中国纪检监察报》 2008年6月16日;

65、《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到法律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7月7日;

66 、《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7、《论法律与政治的共生:法律政治学导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07期;

姚建宗
谢德伟副院长同姚建宗院长交谈

68、《新兴权利论纲》,《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03期;

69、《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01期;

70、《法学研究问题意识应是一种自觉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20日;

71、《新时期中国司法改革反思》,《财经》2012年第22期 ;

72、《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06期。

另有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著作

专著

1、《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法治的生态环境》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述评》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4、《新兴权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译著

1、《罗尔斯》(与高申春合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与孙世彦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编著

1、《法理问题之初步体认》(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理论研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

4、《法理学》(新世纪法学创新教材大系 )(主编),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讲演录(第二辑)(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参编

1、郑成良主编:《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任副主编;

2、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参编第7、10、11章;

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参编第16、29章。

主要学术观点

1.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利益,传统法学观点认定的法律关系客体实际上不过是客体物,即客体的具体的物化形态与载体。

2. 法的调整对象确切地说乃是社会利益关系,而不是笼统讲的一般的社会关系。

3. 法律行为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为一事实判断。传统法学理论将法律行为的事实性质判断与责任判断混淆了。从理论本身的逻辑来看,有意义的法律行为理论对传统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理论、我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理论和刑法中的犯罪及犯罪构成理论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

4. 法律效力乃是由法的合法性所生成的法律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压力与规范动力。

5. 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合法的财产权,不仅合法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合法的私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6. 法乃是人所不可避免地选择的一种生存式样与生活方式。

7. 法哲学就是对人的必然的法的生存式样与生活方式的根据和理由,即其合法性的探求,它以法的理念及其现实化运动为对象。

8. 法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在实践上也具有批判的功能;前者指向法哲学内部,是法哲学的理论批判或自我批判;后者指向法哲学外部,是法哲学的实践批判或对象性批判。

9. 对法的宗教般虔诚的信仰,乃是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蕴。

10. 法律制度是以一个中心(核心)法范畴为"晶核",围绕这一"晶核",法律目的,法律政策,法律价值,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标准,法律技术,法律精神等多种法的要素和成份相互联结,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型法律实体装置。

11.认识和理解法治应从多重视角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法治进行化简与提纯不利于法治的实践推进,对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应进行必要的复杂化还原。

12.法治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展开,其基本向度乃是朝向真实的个人的。

13. 法治的人性立场体现为在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的"小人假定"("恶"大于"善"),在人们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君子假定"("善"大于"恶")。

14. 法治的人生态度体现为保守主义、悲观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多重色彩。

15. 法治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现实的,具体的人特别是个体的人的基本人权的确认与保障。

16. 法治的审美旨趣乃是追求情、理与法的和谐统一,而其所达到的美学意境始终只是一种残缺的美。

姚建宗
姚建宗教授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17. 法治的推行要求社会活动主体形成与法治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基于法律并以对法律的忠诚为核心的法治良知,这是法治之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与道德基础。

18.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行,不仅应当关注物质的规范、制度与组织的完善,更要特别关注建构相应的社会公共话语,并以此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体健康的法治心态与法治情感、法治精神与法治的思维方式。

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

1、2000-200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基金资助,开展"20世纪中国的权利研究与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课题研究工作,获资助2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准备结项。(项目主持人之一,与张文显教授共同主持)

2、2005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基金资助,开展"新兴权利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1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结项中。(项目主持人)

3、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从事"法律思维、法律方法与法律教育"课题研究,获资助2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研究结项。(个人独立承担此项目)

4、2005年,接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重大课题"法律与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委托,作为其子项目"法律全球化问题研究"的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可支配资金50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结项中(子课题项目主持人)。

5、2007年,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当代中国人权法教学若干问题研究",经费1.5万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6、1994-1997年,获吉林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开展"法律与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经费7千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已如期完成;(项目主持人)

7、1998-2000年,获吉林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开展"中国法治实践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经费7千元人民币,此项研究也已如期完成;(项目主持人)

8、1998-2001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资助,开展"中国法治实践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获资助1万5千元人民币,此项研究已有一批成果发表,并已经如期完成;(项目主持人)

9、2000-2003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开展"法哲学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获资助6千美元,此项目已有前期成果发表,研究工作已经结束;(项目主持人)

参考来源

  1. 长江学者姚建宗教授来我校讲学 ,西华师范大学, 2019-10-16
  2. 姚建宗 教授 ,吉林大学
  3. 姚建宗 ,吉林大学, 2018-08-31
  4. 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姚建宗 教授、博导 ,吉林大学, 2005-03-17
  5. 姚建宗 ,育鹏, 2016-04-14
  6. 姚建宗 ,中国智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