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振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姚振宗(1842~1906),字海槎、金生,清会稽([[绍兴陶家堰])人。

个人经历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袭浙东,仓皇奉祖母避地江北,先后到江苏泰州、兴化、扬州等官所侍父6年之久,深受家学熏陶。他的父亲雅嗜典籍,尝从邵伯购得善本书千种,载归绍兴,不幸毁于兵乱。劫后复事搜求,所获益多。1867年(同治六年),其父姚仰云于扬州建造狮石山房,收藏大量古籍,分甲乙等部藏书于室,令姚振宗以四部分类,厘订书目,自此开始目录学研究。[1]

个人成就

姚振宗对目录学的主要贡献,是在于他对历代正史艺文志和经籍志的补撰、补注。他根据正史艺文志、列传,参考旧目录和相关资料,“竭十余年之心力”,完成了《汉书艺文志拾补》6卷、 《汉书艺文志条理》8卷、《后汉艺文志》4卷、《三国艺文志》4卷、《隋书经籍志考证》52 卷及《七略别录佚文》一卷和《七略佚文》一卷等七种目录学著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姚振宗手编以上七种目录学著作,名曰《快阁狮石山房丛书》。

《[[]]清史稿·文苑列传》中,文中赞誉姚振宗:“目录之学,卓然大宗。”

清末版本专家陈训慈对姚振宗高度评价:“清乾隆至嘉庆间,越中治部录之学,惟推二章氏(章学诚、章宗源),越百年余而有先生,其成就且过之,虽不知名于当时,信足矜式于百世矣。”

个人作品

1869年(同治八年),父殁扬州,举家重返绍兴鉴湖快阁,专攻目录学。自念不为世用,益发愤读书,恣览群书,博稽书目,深究考证;融目录学、校勘学、考证学为一体。其后又从味经堂书肆借得常熟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因念毛氏旧藏多人间秘册,“自群经十七史到诗词典本、唐宋金元别集、稗官小说,靡不择要发雕,嘉惠儒林”,但其图书目录杂糅多伪漏,误人非浅,因而重为厘订,以《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所刊十三经、十七史,仿四库书目,第其先后,别编《汲古阁刊书目录》2卷。黄氏荛圃《士礼居丛书目》中,《百宋一廛赋》后有《百宋一廛书录》不载卷数,乃就其所载,为之分别辑出,以四部为元部居,成《百宋一廛目》1卷。1882年(光绪八年),辑成《师石山房书录》31卷,著录图书3200多种,6万多卷。1884年(光绪十年),应乡友陶方琦之邀,编修《湖北通志》,分编艺文志部。1885年(光绪十一年),编完《湖北艺文志》14卷。自此,更穷研前人著作,成《汉书艺文志拾补》、《汉书艺文志条理》、《隋书经籍志考证》、《后汉艺文志》、《三国艺文志》。仰契前儒,下启后学,终成目录学大师。1887年(光绪十三年)后,撰成《快阁狮石山房丛书》74卷,20万言。一生好古敏求,置心于书,而不屑举业,晚年在故乡购地筑庐。后因筹饷之功拔两淮运判。赐四品衔而终老。[2]


清末“快阁”主人姚振宗

绍兴鉴湖“快阁”,建于南宋,为陆游读书处。“快阁”之名,始于北宋,原建在江西泰和县城内,著名诗人黄山谷(庭坚)曾在此阁赋诗,诗云:“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眺晚晴。”陆游爱其阁名,故而引用。后来绍兴的“快阁”也因陆游居住而闻名遐迩。至明代末年,“快阁”因年久失修早已倾圯。清朝乾隆年间,钱塘人任应烈在原址重建快阁,沿用旧名,扩充原有规模,辟有“桐香书房”、“师舟”、“飞处”、“游初斋”、“是亦居”、“漱酣亭”等处,江西铅山名士蒋士铨曾撰有《快阁记》。任应烈晚年常与友人在此饮酒赋诗,称为“耆老会”。绍兴的文人雅士,多在此聚会,盛极一时。后因岁月消逝,人事更迭,渐趋门庭冷落。同治八年(1869)会稽姚振宗从陈姓中购得此屋,作为住宅。姚振宗(1842~1906),字海槎,祖居马山姚家埭。祖母陶氏,是陶堰名士陶载芳之女;祖父姚舜辉,字赤园,曾任湖北潜江县典史,于道光十年(1830)辞官回乡,迁居陶堰,姚振宗出生在陶堰后港。姚振宗的父亲姚仰云,初名湘,号秋墅,以县丞擢升道员(俗称道台),总司江北粮台。生有一女三子。咸丰五年,仰云携家眷去扬州,独留长子姚振宗在家侍奉祖母。后因时局突变,太平军节节挺进,沿长江而下,江北人心惶惶,仰云便将眷属移寓苏州;姚振宗及祖母也由陶堰迁居城内东双桥下徐姓住宅。同治八年,姚振宗的父亲殁于扬州。巡抚英翰奏请按布政使军营立功例,从优议血阝。朝廷降旨:“加赠内阁学士,例给血阝银,遣官致祭”。后来姚振宗将父亲灵柩运回绍兴,安葬在漓渚七星墩之麓。因其父生前曾有欲居鉴湖“快阁”的心愿,所以姚振宗遵遗命购进此屋。姚振宗买得此屋的第二年,依据友人秦树敏(勉钅且)所藏的《快阁记手册》进行修葺,恢复旧观,他将原来的“师舟”改筑成“师石山房”,并把其父在扬州购得的狮形奇石陈列室内。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陶方琦即为撰写《快阁后记》,东湖居士陶浚宣也题有楹联,“快阁”又焕然一新。姚振宗勤奋好学,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识古通今。但他三次参加秋闱乡试,都名落孙山。秋瑾的祖父秋嘉禾(露仙)与他们是世交,曾向姚振宗索阅应试场艺留稿,见其文词博雅,叹息不已,便劝勉他:“足下与科举无缘,不足为此虚掷光阴。”从此,姚振宗便隐居快阁,收购古籍,读书考证,潜心于目录学。他首先对《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及黄荛圃所著《土礼居丛书》中的《百宋一廛赋书录》进行考证,发现书中多有遗漏和误处,均经他认真厘定,加以注释,分别编成《汲古阁刊书目》2卷,《百宋一廛目》1卷。此时,陶方琦由翰林院编修出任湖南学政,他从学使院寄给姚振宗诗两首,诗曰:(一)西头快阁晚晴天,云水空明文字鲜,数万图书恣供养,几年心力费雠编,吉金宜合双周器,精椠还齐百宋廛,早向亭林识宗旨,搜罗坠业意皇然。(二)本来身外即浮云,邃密商量为咫闻,旧宅杜郁多散失,同时丁陆亦精勤,频年自叹成荒落,古简还期共赏欣,却慕前贤思适意,未应膏晷彻霄焚。诗中赞扬姚振宗不辞辛劳,在编校目录学工作中取得了成就,也感到搜罗失落史资的意义重大,自叹不如,还劝他劳逸结合,不宜连夜操劳。姚振宗从住进快阁以后,聚书日多,其中也有宋元古本,为世所罕见的书籍。所以自光绪五年夏天开始,他即继承父亲的遗志,重编《师石山房录》,到光绪八年夏,集部总编始成,共31卷。其中分经部、史部、子部,每部都有考证,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源流定论,参以存本的同异。同年初秋,陶方琦受湖北巡抚彭祖贤的聘请,担任《湖北省通志》总编修,陶方琦函请姚振宗代撰《湖北省通志》中的艺文志,姚欣然答应。次年秋天,陶方琦服母丧丁忧期满,入京复职,不料十二月间陶方琦突然病逝京都寓所。姚振宗闻讣大恸。这一年,姚完成湖北艺文志14卷。光绪十四年,姚振宗鉴于范晔所编的《后汉十志》无艺文志,以后虽有钱氏补志,但漫无制裁,侯康的补辑,也不够完备,因而姚振宗又另作《后汉艺文志》4卷,其中如释、道二录,是根据开元录《抱朴子》等书加以充实。接着,姚振宗又搜集、考证三国时的史资,三国虽历时仅六十年,且战事不断,但文风不衰,文人的著作甚多。可惜陈寿所编的《三国志》中,没有艺文志的记载。后来虽有郑默中、经荀勗补辑成编,但因年代久远,这两书均已散失。姚振宗便继续搜采,辑成《三国艺文志》4卷,不久又写成《汉书艺文志条理》8卷。此后,姚振宗又花了十年时间,写成《隋经志考证》52卷,都有他独特的心得和见解。这部书卷帙最繁,历时最久,功力最勤,成就最大,深为后人赞赏。光绪三十二年(1906)姚振宗病死在快阁家中,享年65岁。他隐居读书考证,从事目录学三十多年,终其一生,为后人留下累累硕果。清末版本专家陈训慈对姚振宗高度评价:“清乾隆至嘉庆间,越中治部录之学,惟推二章氏(章学诚、章宗源),越百年余而有先生,其成就且过之,信足矜式于百世矣。” 《清史稿·文苑列传》中,姚振宗与二章均列入传记。文中赞誉姚振宗:“目录之学,卓然大宗。”

藏书

笃喜文史。嗜好收藏古籍,家富藏书,其“师石山房”、“快阁”藏书楼藏书超过6万余卷。光绪八年(1882),据家藏图书编成《师石山房书录》31卷,著录图书3 279种。藏书印有“快阁”、“桐香书屋”、“快阁姚氏师石山房”等。同治六年(1867),其父姚仰云于扬州建造“师石山房”后,收藏大量古籍,令他以四部分类,厘订书目,自此泛览各家图书目录,潜心于文献收集与整理,后遂专治目录学。光绪六年(1880),由“味经堂”书肆购得《汲古阁刻书目》,该目著录简要,杂糅无序,他仿四库之例,补正阙佚,重编成《汲古阁刊书目》2卷。次年又编定《百宋一廛书录》、《湖北艺文志》。目录学功底极深。光绪十五年至二十五年(1889~1899)间,尽十年之力,“自《七略》自辑佚,《汉志》之疏补、《后汉》、《三国》之补志、《隋志》之考证,先后勒成专书”,有《七略别录佚文》、《汉书艺文志条理》10卷、《汉书艺文志拾补》6卷、《后汉艺文志》4卷、《三国艺文志》4卷、《隋书经籍志考证》52卷、《七略佚文》1卷。他认为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剖析源流”,称“目录之学,言其粗,则胪列书名,略次时代;言其精,则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各具渊源”。阐述目录学必须运用考据学、校勘学、版本学知识与方法去研究。他的目录学思想和在史志目录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增加了古典目录学内容。《清史稿》称他“目录之学,卓然大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手编以上7种目录学著作,名《快阁师石山房丛书》,约200余万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