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姜春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姜春华(1908~1992年),字秋实,汉族,江苏南通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脏象及治则现代科学奠基人。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复从陆渊雷先生游,30年代即蜚声医林,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等,还受聘为《华西医药》、《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等杂志的特约编辑。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出"截断扭转"独创性的临床治疗观点。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08年8月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1923年 起从父学习中医。

1925年毕业于南通职业学校。

1926-1932年 在上海边行医边自学。

1932年 起从师陆渊雷学习中医。

1937-1948年 在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

1954-1992年 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兼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

1972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

1992年3月 病逝于上海。 姜春华,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其父姜青云儒而兼医,除诊病外终日手不释卷,甚望儿辈绍继其业。姜春华自幼喜爱书画,他虽在15岁上考入南通职业学校,但在学习之余仍用心临摹碑帖画谱。曾拜书法家李梅清(清道人)学生王圣华为师,专攻北魏体。而后,王圣华却劝他,为了为人民解除病痛,并解决生计,还是继承家学,做一名医生为好。姜春华听从了老师的规劝,决定割爱书画,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折叠严父教导

在严父的教导下,姜春华学习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诗词歌赋,在古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又熟读了《四言脉诀》 、 《药性赋》 、 《汤头歌诀》等医家必读的启蒙书和《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在学习医书的同时,常随父侍诊,耳濡目染,取得了不少治病经验。他在年轻时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是"纯信",而是"索疑",身边备有一本簿子,题为"医林呓语",专门摘录医书中不切实际的记载。如一本书中说有人患病,诊断为3年前饮酒所致,予以服药催吐,吐物犹有酒味。他录出并加评语说:"酒置在露天隔日气味即无,岂有三年之久呕出酒味来"。这种例子甚多,他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对于前人的理论,要经过思索,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才有益,我不喜欢跟人家脚跟转,古云亦云"。

折叠拜师学医

古人云:"道不行于父母之邦",姜春华为了自求独立,18岁便随着亲戚来到上海,借助同乡亲友,辗转介绍,医治微恙小疾,有一定疗效,从此立下脚跟,开始悬壶行医生涯。当时因年纪轻,诊务亦不甚忙,行医之余他发愤自学,经常跑旧书摊、旧书店买旧书,或到图书馆、大书店看书。他阅读杂志,见陆渊雷先生文,心甚钦佩,及陆先生招收遥从弟子,乃执贽请为弟子,正式拜陆渊雷为师。陆先生是革新派,他教中医也大胆地教西医,这对姜春华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他从那时起就认为,中西医之间不应有门户之见,因为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着病人。只要立足于中医,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学点西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此他自学西医大学的教材,还利用晚上去听课,参加西医进修班学习,并从留德医学博士李邦振学习听诊、叩诊,通过中西医会诊查房学习西医检查诊断。由于勤求古训,融会新知,使姜春华的思路驰骋于多学科之间,为他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亦有裨益。

折叠著作 《中医诊断学》 0年代起,他开始撰写论文。 《中医治疗证候发凡》连载于《国医导报》 ,《余云岫医学革命论批判》一文连续发表在《广东医药旬刊》等杂志。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华西医药杂志、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社或编辑,或特约撰述,一时名驰南北,被称为"沪地新中医青年领袖"。那时他年富力强,又担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学工作。在不断的写作和教学实践中,使他对中医学术更加融合贯通,但他还经常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乏","勤能补拙",并用景岳语刻了一枚闲章"学到知羞",可见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在此期间,他还写出了《中医生理学》 、 《中医诊断学》和《中医病理学》等教科书,均由北京国医砥柱社出版。

折叠行医行善

姜春华不但撷取中西医之长,而且善于吸取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精华,方药联系实际,看病读书结合。他30岁后诊务日趋繁忙,凡日间诊治过的病例如疗效不显,他入夜就查阅前人治验,考虑选择前人医方可取之处,适当调整。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上海郊区人民逃集租界避难,饥饱不时,露宿冷食,以致疫疠流行。由于治病需要,他运用西医对急性传染病的知识,翻检了古代的天行、时行、瘟疫、温病等专著,搜求有关"瘟疫"的治法,摸索了一套治疗方法,治好了许多急性传染病人。有时为了治病救人,他甚至施诊给药,分文不取。实践使他体会到:中医不仅长于调理,对于急性疫病也有很多有效的方药,疗效是不错的。

折叠热爱祖国

姜春华热爱人民共和国,热爱共产党,1954年他第一批响应号召,放弃私人开业的优厚收入,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并兼任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从而使他的精湛技术得以更好地发挥。

折叠编辑本段肝病专家 肝硬化腹水 硬化腹水就是中医的臌胀病。因病属晚期,用药棘手,很难治愈。50年代初患肝硬化腹水病人较多,西医亦无特效办法。姜春华立志向这种顽疾发起进攻。在他的要求下,医院专为他增设了14张床位,并安排西医大学毕业的沈自尹医师协助,同时跟随他学习中医。以往中医治疗肝病多以理气为主,一般认为,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慎用攻泻,因为容易造成肝昏迷。但姜春华认为:中医所说的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肝脏血瘀气滞影响肝藏血和疏泄功能,故肝病之治不论是急性肝炎的肝肿大,还是慢性肝炎的肝硬化,均可选用活血化瘀为主的方法治疗。

对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也要因人而异,由于病人体质病情各有不同,若临诊遇患者舌苔厚,脉有力,体质较强,有可攻之证,若不急先解决越来越多的腹水就会危及生命。因此,他常果断采用大剂量逐水药,急病急攻,腹水退了再扶正固本,调理肝脾。他根据张仲景"下瘀血汤"、"十枣汤"之意,以活血化瘀为主,自拟了"软肝汤"和"加味巴漆丸"等有效方药,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方法治好了不少群医束手的肝硬化腹水病人。比如,一40岁男性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臌胀隆起,肚脐突出,大小便不通,饮食不进,西医用利尿药无效,只能靠补液和抽腹水维持。姜春华应邀会诊,他仔细地看了病史记录,询问了病情,诊腹察色,按脉视苔,然后开了处方,"十枣汤"加味,用量较重,他告诉病人家属:"吃药后若腹泻或许可治,要注意观察"。一剂药服后不久病人腹部开始作响,接着下了一些结粪,二剂药服后病人又泻出污水半盆,随之病人小便也通了,腹围逐日缩小,食欲增加。以后,姜春华又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耐心调治。

不久,这个濒临绝境的病人竟康复出院。随着一批批患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病愈出院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担任院长的钱惪教授很为惊讶,因为现代医学认为肝组织纤维化(硬化)已是不可逆的了,于是他亲下病房,自量腹围,看化验单,也曾试用硫酸镁泻下无效,终于信服,他组织写出报道性文章,肯定了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此后,国内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其中不少肝硬化腹水病人在各地求治无效,经他诊治后化险为夷。人们提起姜春华首先会把他和"肝病专家"联系在一起。1955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还光荣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1958年他荣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金质奖章。

向往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讲究实效的"走样中医"。他常说:"中医要走样,不走样就不能进步,中医只有不断进步才有前途"。他认为,治病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法,要敢于创理外之理,法外之法,如果古人不创新,永远停留在张仲景时代,则中医学亦无如此丰富的内容了。

折叠勇于开拓

几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勇于开拓,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现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从60年代初起,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研究室在姜春华的领导下,开展了肾本质的研究工作。中医对"肾"非常重视,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人体阴阳之原",但他又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在临床上用中医补肾的药物治疗哮喘(其本在肾),脱发(其华在发),腰痛(腰为肾之府),耳鸣(通窍于耳),阿狄森氏病(色黑属肾)以及其他与肾有关的疾病,均获得较好疗效。中医关于"肾"的理论有没有物质基础?"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他们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人体"肾"的生理、病理的阴阳变化进行了系统严密的观察,并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姜春华主编的《肾本质的研究》一书,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折叠疑难病的治疗

姜春华对活血化瘀的治则方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法异病同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人们曾认为,肝硬化是目前医学界疑难病,因为肝脏组织一旦纤维硬化就不会复原。而姜春华从中医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肝是藏血之脏,瘀血内结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他提倡重用活血化瘀方药,自拟"软肝汤"等方药治疗肝硬化,不但能改善体证,而且能使硬化的肝脏得到改善,同时异常的化验指标也能得到纠正。他又进一步指导中西医研究人员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证实中医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血液循环,使已经纤维化的肝脏组织得以改善,并能使肝细胞营养增加,调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此外,他还将活血化瘀方药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肾病、脑病、结缔组织疾病、急腹症、肿瘤以及其他一些疑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