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姜片虫病

姜片虫病是由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猪肠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成虫虫体较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的肠机械性损伤较其他肠道吸虫明显,数量多时还可覆盖肠壁,妨碍吸收与消化,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变态反应。被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1]

目录

概述

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是由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鶒,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猪肠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临床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与亚热带地区的鶒一些国家鶒如中国、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等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和台湾、河南、河北、甘肃陕西等18个省、自治区。流行区多为点状小面积分布主要取决于居民是否有食水生植物的习惯。
  2. 2传染源 除患姜片虫患者外猪亦是重要的传染源。
  3. 传染途径 人、畜均通过吃带有囊蚴的生的或半生的水生植物感染,也可能因饮用带有囊蚴的生水而感染。常见的大红菱、大菱、四角菱,其次为荸荠和茭白。国外报道莲藕也是重要媒介植物。流行区多以水浮莲、蕹菜等喂猪故猪感染率很高。
  4.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的人对再感染亦无明显的保护性免疫。国内调查姜片虫感染者以15岁以下的青少年多见,6~10岁为高峰期,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50岁以下感染率降低一半左右。但在重流行区鶒6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也较高。[2]

发病机制

姜片虫的吸盘肌肉发达,吸附力强,可致被吸附的小肠黏膜及附近组织炎症点状出血水肿及溃疡脓肿形成。吸附部位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大量黏液,病变严重肠壁可有出血。虫体附着在宿主的肠壁,摄取肠道营养物质,并遮盖肠壁黏膜,妨碍肠道鶒的吸收和消化可致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营养不良。虫体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可引起宿主病态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变严重程度多与寄生虫宿主体内虫数有关一般为数条至数十条,个别严重者可达数百条。甚至千条。大多虫体可成团堵塞肠壁形成肠梗阻。

病因

  1. 形态学 成虫扁平肥大,生活时呈肉红色,形似鲜姜之切片故得名。虫体长20~75mm,宽8~20mm,厚约2~3mm,为寄生于人体的最大吸虫。成虫有口、腹吸盘各一个。成虫雌雄同体子宫中充满大量虫卵。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µm×(80~85)µm,是人体中最大的蠕虫卵,卵壳薄而均匀,一端具有不十分明显的卵盖近卵盖端有一尚未分裂的卵细胞,周围有20~40个卵黄细胞。
  2. 生活史:成虫吸附健康搜索在终宿主人或猪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上,同体受精或异体受精后,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每条成虫可产卵15000~20000个/d。虫卵随粪便入水,当温度适宜时,卵内细胞分裂发育为成熟毛蚴。受光线照射毛蚴从虫卵孵出,进入中间宿主扁卷螺后,经发育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从螺体不断逸出吸附在周围水生植物表面,形成囊蚴。囊蚴在潮湿情况下生命力较强,但对干燥及高湿抵抗力较弱,当中宿主吞食囊蚴后,在小肠经肠液作用囊壁破裂,尾蚴逸出,吸附在小肠黏膜上吸取肠腔内营养物质,经1~3个月即可发育成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4~4.5年在猪体内约为1年。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个月。轻度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中、重度者可出现食欲缺乏、腹痛、间歇性腹泻,多为消化不良粪便、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痛常位于上腹部与右季肋下部,少数在脐周,发生于早晨空腹或饭后,以腹痛为主,偶有剧痛与绞痛。患者常有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增强、肠胀气。不少患者有自动排虫或吐虫史。儿童常有神经症状如夜间睡眠不好、磨牙抽搐等。少数患者因长期腹泻、严重营养不良可产生水肿和腹水。重度晚期患者可发生衰竭、虚脱或继发肺部、肠道细菌感染,造成死亡。偶有虫体集结成团导致肠梗阻者。

凡在姜片虫病流行区,有生食水生植物史,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者,均应考虑本病。确诊有赖于粪便中检出姜片虫卵,一次粪便3张涂片多可获阳性结果,虫卵少者可用甲醛-乙醚法浓缩集卵,以提高检出率。

并发症

变态反应、肠梗阻、粒细胞浸润、肺部、肠道细菌感染等。

  1.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2.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3. 粒细胞浸润,大多指中性粒细胞浸润,是白细胞的一种。粒细胞浸润是指由于异物引起了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其胞内的蛋白水解酶等化学物质被释放出来,对血管和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4. 肺部感染的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与痰液性状。
  5. 肠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有:腹泻、呕吐、腹痛,可见发烧。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蛔虫病相鉴别。姜片虫卵应与肝片吸虫卵、棘隙吸虫卵鉴别。

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寄生虫病。国内流行广泛,儿童发病为多。临床表现依寄生或侵入部位、感染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仅限于肠道时称肠蛔虫病。多数肠蛔虫病无自觉症状,儿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蛔虫进入胆管、胰腺、阑尾及肝脏等脏器,或蚴虫移行至肺部、眼、脑、甲状腺及脊髓等器官时,可导致相应的异位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3]

实验室检查

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常轻度下降,白细胞计数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至10%~20%偶达40%。粪便隐血试验偶呈阳性反应取粪便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可找到姜片虫卵,前者对轻度感染者易漏诊,后者可提高检出率。亦可采用定量透明法(即改良加藤涂片法),即可定性又可作虫卵计数。

检查化验

姜片虫病辅助检查

各种虫卵浓缩法可提高检出率。但诊断为姜片虫病还需考虑寄生的虫数和临床表现,前者可用计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常轻度下降,白细胞计数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至 10%~20%,偶达40%。粪便隐血试验偶呈阳性反应。取粪便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可找到姜片虫卵,前者对轻度感染者易漏诊,后者可提高检出率。亦可采用定量透明法(即改良加藤涂片法),即可定性又可作虫卵计数。

X线检查可见骨骼生长迟缓,或成侏儒症。

  1. 血液检查:血象 轻度贫血,白细胞数略有增加,嗜酸性细胞数增加,在10%~20%左右,少数患者可高达40%。
  2. 粪便检查:潜血反应偶呈阳性。常用的粪检方法有涂片法和沉淀法。虫卵较少者可用沉淀法检查,沉淀法的阳性率为100%。使用一次3张涂片法的阳性率为91,3%。一般涂片法大多可查出姜片虫卵。查获虫卵是确诊姜片虫病的依据。镜检时,姜片虫卵与肝片吸虫卵和棘隙吸虫卵形态相似,应进行鉴别。肝片吸虫卵的形 态特征是,纵径略长(130~150μm),卵盖略大,卵壳周围往往有较浓的胆汁色素颗粒附着,内容物有时呈黄色,卵黄细胞较少,其颗粒又细又少,呈散在分布,胚细较易看到,位于前 端较大而透明。棘隙吸虫卵为草黄色,较短而宽,卵壳后端较厚,多形成结节状的突起。
  3. 体格检查:腹部膨隆,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是本病的特殊体征。重症患者出现眼睑以及全身浮肿,并伴有腹水。

姜片虫病辅助诊断:

  1. 患者来自有食水菱荸荠等水生植物的地区,曾有生吃的病史。
  2. 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轻度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重者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消瘦,浮肿,贫血,肝脾肿大等。
  3.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粪检查有虫卵或见棕红色叶状成虫排出。

治疗

一、对姜片虫重症患者先进行积极的支持疗法,改善营养和纠正贫血,体力和精神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酌情驱虫,驱虫药的剂量也不宜过大。

硫双二氯酚

【功效主治】

本品对肺吸虫囊蚴有明显杀灭作用临床用于肺吸虫病牛肉条虫病、姜片虫病。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0~60mg(成人与小儿同)。

对肺吸虫病及华支睾吸虫病,可将全日量分3次服,隔日服药,疗程总量30~45g。对姜片虫病,可于睡前空腹将2~3g药物1次服完。

对牛肉条虫病,可将总量(每千克体重50mg)分2次服,间隔半小时,服完第2次药后,3~4小时服泻药。

呋喃丙胺

【功效主治】

本品为我国首创的非锑剂内服抗血吸虫病药物。内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其作用机制是对血吸虫糖代谢有明显影响,通过糖酵解的抑制,阻断虫体能源供应,使虫体麻痹,起到了直接杀虫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血吸虫、姜片虫和华支睾吸虫病。

【用法用量】1) 驱血吸虫 每次20mg/kg,3次/日,连服14~20日。

驱姜片虫 1g~2g/日,分2次服,连服2日。

吡喹酮

【功效主治】

为广谱抗吸虫和绦虫药物。适用于各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囊虫病

【不良反应】

  1. 常见的副作用有头昏、头痛、恶心、腹痛、腹泻、乏力、四肢酸痛等,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影响治疗,不需处理。
  2. 少数病例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显示T波改变和期外收缩,偶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
  3. 少数病例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4. 偶可诱发精神失常或出现消化道出血。

噻苯咪唑

【功效主治】

本品是一广谱驱肠虫药,对蛔、钩、鞭、蛲、粪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均有驱除作用;以驱蛲虫效果最佳;亦是粪圆线虫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粪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以及皮肤和内脏蠕虫蚴(幼虫阶段)移行症。

【用法用量】

  1. 治疗粪圆线虫、蛲虫感染,每次25mg/kg,2次/日,连服2~3日。重症感染连服5日。
  2. 治疗旋毛虫感染,疗程为5~7日。用法用量同上。
  3. 治疗蠕虫蚴移行症,疗程为7~10日。用法用量亦同上。

槟榔

此药是祖国医学中最早用来治疗姜片虫的药物之一。槟榔中含有槟榔素,能够麻痹姜片虫体的神经系统,增进人的肠道蠕动,因此,有驱姜片虫的作用。槟榔治疗姜片虫的方法有多种。其使用方法,西医常用的是:槟榔成人用量为50g,加水300ml,煎煮1个小时,浓缩到100ml,晨空腹服1次或分2次服用。儿童每年龄组(每岁)每次服2~3g,每次总量不超过30g,加水煎服,连服3天。姜片虫病用槟榔治疗的方剂、剂量等项,见本文中药治疗项目。[4]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在流行区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不食水生植物、不喝生水。猪饲料的水生植物必须经过煮熟。加强对传染源控制,普查、普治患者与积极开展猪姜片虫病防治。加强新鲜猪粪或人粪的管理。消灭中间宿主,开展灭螺。

视频

“寄生虫”最多的3种食物,医生从来不吃!

视频

开水能杀死寄生虫?这4种食物,半生不熟最好少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