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风锣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威风锣鼓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威风锣鼓

类型;民间艺术

属性;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

常见曲目;《七牌子》、《牛腰子》等

流行地区;霍州、洪洞、汾西

起源时代;于尧、舜

晋南威风锣鼓,早名为“锣鼓”,俗称“家伙”,流行于山西省晋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晋南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起来鼓声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56。[1]

历史渊源

四千多年前,尧建都平阳(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尧有两个女儿,取名为娥皇女英,他们一家人都住在羊獬村。尧在历山招贤时,见一农夫吆喝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耕地,并在木犁的扶手上挂着一个簸箕,随时敲击,而不是拿皮鞭驱打牛耕地。询问原因后,尧王感到此人心地善良,若封帝为王,定会爱护百姓,就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了他,此人即舜。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娥皇女英要回羊獬村省亲。到了农历四月二十八,历山人就会带着锣鼓队去羊獬村给尧王拜寿,并接姐妹俩回历山。在这接送的过程中,两队的人马都要路站两列、敲锣打鼓以示威风,比比谁家的锣鼓更有魄力,表示对娥皇女英的欢迎与尊重。久而久之,这种敲锣打鼓的形式就被人们称为“威风锣鼓”。

羊獬村和历山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两个典型的村民部落。几千年来,这两个村落的村民每年都如期举行隆重的“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仪仗列队,敲锣打鼓,浩浩汤汤,场面壮观,约定成俗,沿袭相传,成为晋南威风锣鼓早先的一种形态。

1978年—1985年,在襄汾县陶寺村出土的原始文物中,发现大批原始旧石器制作的打击乐器,例如土鼓石磬等远古乐器,经鉴定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印证了晋南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

晋南威风锣鼓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

晋南威风锣鼓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鼓声如雷,钹音清脆,融舞姿、音响、技巧、服饰、队形于一体;集粗犷、剽悍、倔强、好胜、风度于一身。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舞姿、粗犷豪放的喊声、朝气蓬勃的气势,融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北方汉子的豪爽奔放,气势磅礴,威风凛凛。

艺术特色

花哨的威风舞姿

晋南威风锣鼓舞姿要威风,队员在表演时要结合鼓点的节奏场面变化,做出各种舞姿身段。击鼓时动作幅度要大,目视前方,右手要将鼓槌举到头顶,左手扶鼓,以冲跑或齐步走出。“马步跳打”时,双脚要离开地面,在前进或后退的同时跳打;“马步跳喊”时,在跳打的同时队员要加上喊声,以增强气氛;“左转打”和“右转打”时,表演者以一脚为轴心,向左或向右转九十度,转时要有力度,落地必须有声,要把转、打同时在节奏里完成。

锣槌花样多姿多彩,“单槌花”时由上向里、向外,在一拍时间里旋转一周,一般都在缓和、抒情节奏里使用;“双槌花”即一拍双花,在激烈紧凑的节奏时使用;“抛锣槌”:在表演中利用拍钹的间隙将锣槌高抛二米左右接上再打,利用这些简单的挽花体现了动作的花哨。鉊钹者由“前小翻”拍钹后翻向正前方90°,在缓慢的节奏里使用;“前大翻”要利用手腕的反转,把钹面翻向左右两侧180°,利用刹那间的爆发力。铙钹技巧少,擦铙时铙随手转,手随铙走,铙抛空中,旋转上升3米左右,稳落手中。

丰富的曲牌音响

晋南威风锣鼓有一整套丰富多变、能够表现多种情感和气势的锣鼓经。锣鼓曲牌名目繁多,有反映历史故事的、有说明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的、有表现奏击方法的,也有表现各种情绪的。曲牌从稳健沉重的锣鼓开始后,时而缠绵婉转,时而霹雳盖顶,时而急风暴雨,时而欢快热烈,时而庄严肃穆。

不同的击奏打法有不同的声音效果。鼓可以用单槌击、双槌击等方法,可以使其音响有大幅度的变化。击打力量的大小,可以使同一音色有强弱之别,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若有两种以上乐器同时发声,便会获得新的复合音响。鼓、锣、钹同时击打发出的声音为“仓”,三者同时闷击为“锵”。

多变的行进队形

晋南威风锣鼓表演时行进的队形多种多样,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鼓在前排,锣在中间,铙、钹在最后;第二种是锣在前面,鼓在中间,铙、钹在最后;第三种是鼓在中间,锣在两边,铙、钹在最后。

在路行表演中,全体队员“走步击打”,由领鼓带领前进。主要以挎鼓为主,锣、钹、铙都为配乐。挎鼓者将鼓带斜挎于左肩,肩头鼓带展开,鼓帮贴着腹部,右臂放在鼓带里,双手各握着鼓槌无鬃毛的一端,一般先右槌后左槌,轮流击打,在此过程中做单挽花槌和双挽花槌动作。走步击打时,按鼓点击鼓(不挽花),双膝稍屈,上身稍后仰,胯往前顶,左脚起一拍走一步。击锣者用左手四指抠住锣内沿,拇指卡在锣外沿,右手握锣槌中部。单击锣时,左手握锣,右手按锣鼓点击锣。挽花击锣时,走“单击锣”,遇空拍右手在右上方做“里翻腕”动作。走步击锣时,起左脚一拍一步向前行走,左手托锣于左肩前,右手握槌上举做“单击锣”动作。击铙者双手握铙于腰前两侧,铙心向上,一手举于头前,一手放于腰前,两铙心相对,按锣鼓点上下相击。

主要乐器

晋南威风锣鼓的乐器由鼓、锣、鉊钹、铙钹四种组成,每种乐器的击奏方法和技巧,各有不同。

1.鼓:第一为常用扁鼓,形状圆又扁,直径在50—62公分之间,鼓腔高低在30—40公分之间,鼓槌长短在25—30公分之间;第二是阴阳鼓,即一个鼓手打一个大鼓一个小鼓,大鼓架在架子上,小鼓架右侧,拍钹时击小鼓,敲锣时击大鼓;第三种是架子鼓,把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鼓用支架架在场地上,和钹锣一起击奏,共鸣深沉浑厚,震耳欲聋。这种鼓在击奏时,要用鼓槌弹奏,要敲出轻重强弱效果,即拍钹时击鼓的前沿,打锣时击鼓心,轻重缓急,悦耳动听。

2.锣:直径40公分,锣边5—7公分,体小身轻,数量众多,敲法多用于端锣、举锣、托锣、提锣、推锣、敲锣、按锣、甩锣。

3.鉊钹:由两扇钹对击发出音响,直径在33—40公分之间,曲牌多从鉊钹开头,具有号召、呼唤人们的作用。过去鉊钹共鸣腔大,钹扇也大,一般4公斤左右,拍起来嗡嗡作响,声震四方,现在的鉊钹一般2公斤左右。鉊钹与曲牌、形体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技巧能使威风锣鼓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4.铙钹:由上下相擦发声,数量少,音量小,主要是起掌握节奏、调节情绪的作用,在威风锣鼓里,一般是在后半拍(弱拍)的位置击奏并突出它的,可发出“次儿”、“工工”音响。

威风锣鼓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代表作品

晋南威风锣鼓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晋南威风锣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对历史的延伸、衔接和发展,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晋南威风锣鼓由于自身创新不够、表演者老龄化、后备专业人才流失,以及市场活力不够、演出费用低等问题,导致晋南威风锣鼓受到冲击,逐渐落没。

传承人物

王振湖,男,1953年3月出生,翼城县东下坪村人,198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曾任临汾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并一直担任锣鼓协会会长。王振湖从小喜爱威风锣鼓,经常参加威风锣鼓表演,长期从事与威风锣鼓有关的文艺工作,对威风锣鼓的源头曲谱音乐服饰乐器制作文化产业传承保护等方方面面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探索,编著出版《威风锣鼓的发展》等著作10多部。2009年5月,王振湖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7月,临汾市群艺馆作推动晋南威风锣鼓走进社区,组织公益培训,组建社区晋南威风锣鼓队。

2019年11月12日,临汾市群众艺术馆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的保护单位。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88年,晋南威风锣鼓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1989年,晋南威风锣鼓参加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片《我爱你,中国》电视录相。

1990年,晋南威风锣鼓参加亚运会。

2018年9月16日,山西省文化厅和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等部门在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风景区,举办为期4天的首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黄河之魂·多彩非遗”系列活动,晋南威风锣鼓《盛世鼓舞》参加展演。

相关视频

威风锣鼓表演视频

参考来源

  1. 山西威风锣鼓表演,优酷 , 201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