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婴儿外阴炎
原图链接

就诊科室 :儿科

多发群体 :女性婴幼儿

常见病因 :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

滴虫或念珠菌等,感染引起
常见症状 :外阴疼痛、痒感、分泌物增多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是女性婴幼儿非常常见的疾患,因婴幼儿自诉能力差及家长忽视等因素,常易延误治疗。由于幼女解剖特点为外阴发育差,不能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前庭,细菌容易侵入,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易受感染。


目录

病因

常见的病原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滴虫或念珠菌也可引起感染。病原体可通过患病的母亲、保育员或幼儿园儿童的衣物、浴盆等传播。也可由于卫生不良,外阴不洁,经常为大便所污染或直接接触污物所引起。此外,外阴损伤或抓伤,尤其是蛲虫感染时可引起炎症,另外尚可因误放异物于阴道内而引起。 [1]

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由家长发现尿布或[[内裤上[[有pp脓性分泌物[[,或患儿排尿时因疼痛哭吵而就诊。临床症状主要为外阴疼痛、痒感、分泌物增多。外阴、阴蒂、尿道口及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尿布或内裤上经常有脓性干痂形成,或有稀水样的痕迹,外阴发红、水肿,甚至皮肤剥脱。局部有抓痕、出血等现象。严重者小阴唇粘连,尿流变细。检查可发现小阴唇粘连的地方较薄,比较透亮。 [2]

检查

用棉签取阴道分泌物检查滴虫霉菌,同时注意阴道有无异物。大便查蛲虫卵。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细菌检测结果可以确诊。 [4]

鉴别诊断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是女性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在诊断时需与滴虫或霉菌性外阴炎、蛲虫性外阴炎、幼女急性淋病和外阴湿疹鉴别诊断。

滴虫或霉菌性外阴炎

由于婴幼儿的阴道pH呈碱性,缺乏糖原,不适合霉菌及滴虫的繁殖与生长,因此,婴幼儿的霉菌或滴虫性外阴炎少见,临床须鉴别时可做分泌物的涂片及培养。

蛲虫性外阴炎

由肠道蛲虫通过粪便传至外阴、阴道而引起的外阴的炎症。其特点为外阴及肛门处奇痒,分泌物量多,呈稀薄的黄脓性。可通过粪便虫卵检查及肛门周围或外阴见到蛲虫以资鉴别。

幼女急性淋病

以局部疼痛、排尿困难为其特征,检查时可见分泌物增多,前庭、尿道口、外阴部甚至肛周出现红肿破溃,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典型肾形的革兰阴性双球菌。 [5]

治疗

应首先排除特殊感染,先将分泌物送检有无滴虫、霉菌。必要时可作培养,明确致病菌,给以恰当的抗菌素。局部以适当比例的高锰酸钾坐浴,外涂抗生素软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6]

预防

婴儿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小婴儿使用尿布,选择纯棉质地最好,它柔软、透气好;不出门的时候最好不用尿不湿。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每天坚持清洗外阴1~2次,特别要注意洗净,并轻轻拭干阴唇及皮肤皱褶处。进入幼儿期,一般小女孩不再经常睡在小床或坐在推车、座椅中,而多是走动玩耍,也常穿开裆裤,随意坐在地板或地毡上,此时污物、尘土、甚至小虫子容易污染刺激外阴;骑小自行车,或坐在硬物上容易损伤外阴。

因此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让幼儿在地板上坐卧,尽早穿死裆裤,不穿紧身裤、化纤的高筒袜;衣服要柔软、宽松、舒适。不能忽视大小便后的清洁,特别是小便后,应用柔软卫生纸拭擦尿道口及周围,并注意小便的姿势,避免由前向后流入阴道。大便后应用清洁的卫生纸,由前方向后方擦拭,以免将粪渣拭进阴道内。此外儿童的浴盆、毛巾等要固定专人专用,避免与大人交叉感染。只要认真做到以上注意事项,就可以有效防止婴幼儿外阴炎的发生。 [7]

参考来源

  • 程小文,陈映燕.   科普图册在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 2011  
  • 段淑东,宋艳华.   285例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发病情况分析及预防. 《 CNKI;WanFang 》 , 2013  
  • 程少辉,程少华.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30例临床分析. 《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 , 2008   白兰芝.   63例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 《 医学信息(上旬刊) 》 , 2011  
  • 陈佩珊,王丽蔓,刘伟.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56例临床分析. 《 CNKI;WanFang 》 , 2009

文献来源